我,一个90后从事文字综合的小公务员,在北辰遴选的帮助下于2017年通过省级遴选考试,顺利考入心仪的单位。至今,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刚刚几年,虽然跟很多前辈相比资历尚浅,但于自己而言还是感慨良多,希望我的工作、学习、遴选经历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初入职场
当时能够进入我毕业后第一家单位工作,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有一点“命中注定”的成分。
我的大学是北京的一所一本大学,在北京众多名校当中不是那么知名。当时高考发挥不是很理想,考入的这所大学,所以读大学时也不敢懈怠。大学四年中我从未翘课逃课,是标准的乖乖女,大学期间能够拿到的荣誉我都拿到过,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还有入党。大四国考想试一下国家部委,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没什么经验,虽然笔试擦边进了,但面试果然被刷。这个时候,又有了北京市考和家乡的省考。因为公务员考试自几年前许多职位要求工作经验,所以北京市我能考的职务都是基层的狱警之类,权衡生活质量和工作内容,毕业后我还是回到了家乡安心复习省考,6月份毕业,9月份考试,之后是省考面试。因为心里不是很托底,又考了同年的国考。有的时候心态真的很重要,这次国考没有特地专门的复习,还是考了三百多人中的第一名。因为省考的职位离家近一些,最后选择的是省考的职位。
说“命中注定”,是因为当时本科毕业还没有工作经验,以我的报考条件,除了大四那次国考,其他的考试只能报考基层的单位,即便不是这个地级市的区级单位,也会是那个地级市的区级单位。我入职的是本省地级市C市的一个区委宣传部,C市市区仅有两个区,我所在的区是最大的区,也是市政府所在的区。对于高大上的国家部委,可以说是基层单位,不过相对于乡镇,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还是好了许多。刚入职时,为了方便让我尽快熟悉工作,领导给我安排到了综合科,其实也是“秘书科”,除了业务科室处理的工作,剩余的工作就都是需要我们这个科做的了:收发文件,传达文件精神,因为会议冲突偶尔替同事或者领导参加会议,去区里别的单位或者市里送文件,起草学习方案,通知区内各单位参加某会议,偶尔下乡,顺便每天再打扫下领导办公室,还有许许多多算不上“工作”的“活儿”。工作强度没有基层警察之类的公务员同行强度大,偶尔也会在周末被叫去单位加个班。我生性喜欢与人为善,又总被家里教育不要太懒惰,所以工作还算得心应手。
工资待遇很一般,因为宣传部和公检法系统相比没有其他的补贴,实习期¥2400,转正后¥3000,后来有了500元的车补(感谢公车改革)。实习期的时候仅靠自己工资的确过得很捉襟见肘,一是我在C市没有亲戚、朋友、同学,房租就是一笔费用。二是当时省考只是随缘报的岗位,都不知道C市原来离我家的城市要坐6个小时的大客,往返车票就要¥200。单位人际关系很简单(也有可能是我神经比较粗),行政编制不多,事业编比行政编多,因为我是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又在北京读的大学,同事领导也就相对来说“高看一眼”我这个“高材生”。领导们很体谅我这个外地公务员,生活上也很关心我。部长是区委常委,领导岗位调动又经常换。我在原单位的几年,前后换了三任部长。作为科员,我接触的更多的是副部长,这里插一下与地方领导同事的相处体会,如果说在外企或者省市机关单位,领导是领导,同事是同事。而东北的基层领导,除了领导身份以外,他们更像是叔伯姨婶,有的还特别关心年轻同志的终身大事。副部长在跟区里别的单位同志谈工作的时候,经常让我端茶送水,最开始我的确没领会他深层用意。隔了一天,副部长中午跟我聊天时说到:“前几天XX乡乡长来找我,你来送水的时候,他一眼相中你当他儿媳了!他儿子比你大一岁,就是身高不那么高,所以X乡长就相中你这大个儿了!你考虑一下?”一番话弄得我哭笑不得,在东北的地方县市区,如果女生25岁没出嫁就可以算是“剩女”了,我还是向往琴瑟和鸣的爱情和婚姻,就谢绝了副部长。不过他自诩识人很准,堪称“月下老人”,凡是经过他介绍成的婚后都很美满,后来还是很不甘心地给我介绍过别的男生。
在职读研
在C市的日子太过寂寞,上班时还好,下班回到家,灯是关的,灶是冷的,独自一个人居住的确觉得太过无聊。研究了下在职读研,就买了相关的教材准备研究生考试,打发下一个人的时间也充实下自己。之所以提到在职读研,是因为后来在研究生班里认识了许多本省各个市还有省级单位的各个部门的公务员,有国税、财政、卫生、人社等等部门,听同学聊聊各自的工作,也初步了解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态。而且其中有几位同学也是在准备遴选或者已经通过遴选进入新单位,彼此相约复习,也有了更多动力。
在职读研有几种,简单分为单证和双证。单证是毕业后只有硕士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双证是和全日制统考生一起学习、但不转户口和工作关系的委培和定向的在职研究生。在职双证研究生和全国统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全一样,一般在每年10月10日-10月31日网上报名,11月10日-11月14日现场确认。从难度和含金量上来说,还是双证的研究生更好。东北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学费还是很有性价比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普遍学制三年,学费在2万至5万之间,不过这个学费都是需要自己承担的。只要用心复习,总分过了国家线就能很大概率被录取上。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管理类主要考两门,一门综合,包括数学(初高中的数学内容),逻辑(公考的逻辑题)还有写作。一门外语,可以选择英语、俄语、日语。如果考北大、清华、复旦之类的学校,录取线还是相对较高的。东北的大学竞争没那么激烈,只要外语合格,总分就不难通过。我复习的时候挑了几家辅导机构的视频课,一边听课一边做真题,后来竟然考了230+分,是我那届笔试第一名,随后开始了我的在职研究生学习阶段。
遴选之路
我所报考的学校,在职研究生需要每学期脱产在校园集中学习三周,连续三个学期。2016年在校学习期间,正赶上国家公务员遴选,抱着试试的想法,就准备复习考试了。因为我参加过的各种考试成绩都不错,我自信遴选即便考不上,我的笔试成绩也不会差。但是结果非常“打脸”,离入围面试差了非常多。成绩出来后我分析了原因:一是应试思路不对,遴选不同于公考申论、研究生笔试。公考申论材料中有大量的原因、结果,只需要依据申论材料去归纳概括。而遴选考试材料中很少有直接采用的信息,有的只是浅层表象,需要进一步挖掘,举一反三。比如说如何应对东北人才流失严重现象。不仅要回答留住人才,还要答出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引进机制、扩宽引进渠道、简化招聘程序、大力留住人才。而后者的答案在于平时积累,并不在材料当中。二是复习不扎实,东一爬犁西一扫帚,许多国家大政方针还有文件都是浮皮潦草地看过,从没有认真地背过书,也没有仔细研究过公文格式的要素。三是从没动笔答过一套真题或者模拟题,觉得自己看过的文章也是自己能写出来的,结果真上到考场,写出文字如同中学生的水平。那次国家遴选,研究生班与我一同复习的另一个女生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实战演练过遴选,成绩也是不甚理想。
痛定思痛,我决定系统地备考遴选。先从网上找遴选的辅导机构,之前听过一个刘姓老师的公开课,感觉讲的不错,但后来咨询了这家机构的笔试学费,实在是不知道这家机构是如何市场调研定的价位:大概是国家遴选学费4-5万,省市遴选2-3万……基层单身狗公务员真的没挣那么多啊!最后选择的北辰遴选套餐,¥2980,嗯,一个月的工资还算负担得起,授课内容安排得也很丰富,还有老师帮助点评修改。Perfect!
接下来就是苦中作乐地复习。就像段子说的,一个老妖精耐不住多年寂寞又重归人间吃人,回来后众小妖围上去问到人肉到底什么味儿啊,老妖精一语不发,先灌了一瓶蜂蜜,才缓缓开口道:这么多年,人还是这么苦。遴选备考是我参加各种考试中花费最大力气的考试,可能是我个人偏理性思维,遴选考试要写的各种方案、请示、总结还有讲话稿都需要日常背诵才能打好基础。北辰的各位辅导老师很是尽心,除了长线的学习计划,相对短线的省遴选备考已经是最优化的课程安排,还有几套模拟题的演练和答案点评。如果说之前的复习是盲人摸象,在北辰的辅导下应该说是有的放矢了。这次笔试成绩也很理想,岗位笔试第一名。
北辰遴选的备考材料
省遴选笔试复习时做的笔记,原来有好多答过的模拟卷照片删掉了
当时查过的成绩,很激动,现在还留着成绩截图
之后的面试也是费了一番周折,而且面试一定要练!很多没练习面试、觉得自己上场会舌灿莲花的人到考场后都开始不自觉地沉默。总而言之,备考复习不要“想当然”。之后的政审都很顺利,也是因为在原单位工作任劳任怨吧。
结语
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都是收获。我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中,都有应届毕业就考入国家部委的。如果我当时幸运地考入部委,可能就不会经历基层,也不会了解到基层的工作还有乡镇的现状。现在考入的单位,工作节奏较区一级更加紧凑,对文字的要求也更高。我所在的研究生班,有的同学通过遴选考入省级单位,有的考入市级单位,都步入了理想的工作单位。乔布斯说过:“求知若渴,虚怀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一直希望自己做到这样。也许还会趁着自己还年轻再通过北辰辅导考国家遴选,未来犹未可知,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学习,脚踏实习地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