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一晃入职基层乡镇已6年有余,自己从当初青涩稚嫩的大学生,在乡镇这个大熔炉中逐渐成长历练为能独挡一面的“得力干将”。
周边的同事、朋友、同学中,近三年随着工作年限够、笔面能力强,而陆续遴选上岸省厅,让人艳羡不已,一度成为大家伙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我而言,心底说不羡慕是假的,但更多的是敬佩,敬佩他们在遴选这条路上的笃定,独身熬过漫长的黑夜,披星戴月、步履不歇,终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实现了合家团聚、生活质量提档升级、工作平台跃迁等美好愿景。
那我周边遴选上岸的群体中,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1.已婚的:已婚的朋友,多数配偶都在省会城市有了稳定工作,其中或有生了孩子的,也或有还未生育的。
但不管生育与否,其中大部分家庭条件尚可甚至家境殷实,家庭经济能力一般的,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学校排名、单位远近、通勤条件等综合因素安家置业。
少数家庭殷实的,选择进入“鸡娃”的核心圈层,直接考虑购买中心城区的学区房,让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上下班十分便捷,骑个小电驴10多分钟就到单位,非常潇洒安逸。
同时,最最重要的是,他们中或有一方父母晚年能随迁而来,帮忙照顾孙辈日常起居,给出了非常坚实的助力。
剩下少部分还未生育、还在租房的,由于配偶在大型医院、金融公司等单位上班,收入高、效益好,购置房子指日可待。
综上,已婚上岸的群体里,与家人团聚的渴望、经济实力的背书,为他们的遴选上岸增添了强劲动力。
2.未婚的:未婚的朋友中,大多目标坚定、头脑清醒、远离玩乐、执行力强。
基层忙不迭地的工作模式、职务升迁的漫长等待、与工作付出程度不相匹配的工资收入,让他们在入职两三年看清了基层乡镇的职业发展路径后,就下定了要及时转换赛道、远离乡镇、上岸省厅的决心。
在这漫长的蛰伏中,他们备考、工作两手抓。正是应验了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上天也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
购房方面,除了极个别其父母已安家在省城,其余大多数都难以解决安家问题,住房问题仍在过渡阶段,或住单位宿舍,或租住公租房,还有少数租在单位附近,但普遍而言,他们的家里难以提供置业方面的助力。
因此,入职后的他们又继续进入忙碌的工作节奏,但在闲暇之余又望“房”兴叹,感慨何年何月才能在大城市有一隅之地。
于我而言,在见多了、看多了这样的鲜活案例后,也清醒认识到遴选并非是我的最佳职业路径。原因如下:
首先是经济条件不够成熟。我和妻子已婚未育,均在乡镇,双方原生家庭一般,父母都是打工的,经济助力几乎为0。
同时由于我们没有特长,除了偶尔写作赚点稿费,几乎没有其他副业,缺少一定创收渠道,以我们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省会城市的核心地带安家落户几乎遥不可及。
多数省厅公务员在子女教育方面并无特殊优势,更没有特权,要想进入好学校,需要斥资购买学区房才能解决。
因此接受省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我们眼里也是“神话”。既然安家和子女入学问题无法解决,那省厅光环对我的吸引力已经打折一半。
其次是职业生涯心态随遇而安。我和妻子对于体制内这份工作的态度就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对待工作,我们兢兢业业、随叫随到。
基层工作虽然繁杂琐碎,但是同是出生农村的我们,对群众有着质朴的感情,我们从心底认可这份工作。
不管我们职业生涯的终点在哪里,我们都能坦然接受。对我们而言,工作只是工作,谋求一官半职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和最终归途。
最后是小县城的生活节奏安心舒适。虽然乡镇收入相对较低,但是能够支撑我们小家过上安稳的生活。虽然目前无房,但是我们努力攒钱买房,随着县里的房价逐渐走低,我们的奔头越来越足。
另一方面,我们双方物欲较低,日常父母经常送来纯天然、无污染的瓜果蔬菜、家禽肉蛋,因此生活支出较少,但是生活质量仍有保障。父母偶尔有个头疼脑热,我们也能随叫随到,照顾父母非常方便。
虽然县城的教育医疗资源不如省城,但是县里一些老教师、老医生仍有一些经验,同时由于家中堂姐妹、表兄弟有的也进入了县里医疗卫生和教育系统,对这些资源也或多或少能接触到,今后如有需要,也能用上这些资源。
尽管省厅上岸的光环十分耀眼,给过我心动,也给过我向往。但在各方权衡后,我仍坚定扎根乡镇,安心工作、活在当下。追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