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句话源自钱钟书的围城,原意用于描绘爱情中的矛盾与困惑,现在广泛引用于描述体制内外区别。“既来之,则安之。”已经进入了体制内,就要逐步适应“围城”的节奏。然而,个别新入职人员由于从未从事体制内工作,导致日夜浑浑噩噩、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要干啥,甚至上班前几天失眠、紧张、惶恐,这就是典型的“入职尴尬期”。
一、入职尴尬期存在的原因
1.角色转变不适应。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士或者从体制外转入体制内,需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入职人员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2.工作压力不轻松。体制内的新入职岗位通常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挑战性,一般相对忙碌的岗位给新入职人员,对于新入职人员来说可能会感到工作压力较大,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3.人际关系不通畅。在体制内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入职人员们需要学会与领导、同事、下属等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并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刚入职人际环境还不熟悉,导致出现了入职尴尬期。
4.知识技能不熟练。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来说,比如公检法司等系统,新入职人员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5.个人期望不实际。有些新入职人员在进入体制内工作时,可能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以为进入体制就可以“躺平”,甚至认为进入体制就是所谓的“当官”,而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心理落差较大。
6.未来发展不确定。对于一些想要长期从事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可能是关心的问题,如果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确定,可能会导致迷茫和困惑。
二、入职尴尬期注意的事项
1.入职报到要“细”。入职当天尽量不要迟到,准备好报到所需的资料,需要准备简单的自我介绍应对领导同事的询问,记不住领导同事的姓名不着急,记住他们的姓就可以。
2.角色定位要“准”。作为新入职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找准职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3.熟悉环境要“快”。在入职初期,需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包括部门职责、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这有助于更好地融入集体和开展工作。
4.为人姿态要“低”。不要急于表现自己,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在初期,主要是观察和适应,而不是决策和行动。始终保持谦虚低调的心态,不要过于张扬或自以为是,尊重他人,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5.学习积累要“精”。体制内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组织纪律和专业知识,因此,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6.建立人脉要“深”。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多与上级、同级沟通交流,了解单位文化、部门特点,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同事和领导相处时,要保持从容和自信,不要过于自卑或傲慢。人脉的建立不要“广撒网”,需要注重与他人的深度交流和关系维护,需要真诚、友善、有耐心,并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在交流中可以探讨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同时,定期与他人保持联系,维护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7.言行举止要“慎”。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都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保持办公室和个人形象的整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不要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私事,避免成为别人的谈资。同时,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违反纪律,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8.初期工作要“勤”。刚进入体制,尽快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多请示、多汇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一定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帮忙,如果无法办到某件事情,要委婉地拒绝;处理多头绪工作时,要学会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不必过于追求完美,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9.情绪心态要“稳”。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在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情绪化行为,尤其要避免与容易生气的人在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