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贵州,先后来到毕节、贵阳等地,深入农村、社区、超市等考察调研,在春节前夕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今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交汇之年。贵州考察途中,总书记说,我们要继续齐心协力干、加油好好干,努力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二、命题预测
1.结合给定材料,请你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启示(300字)。
2.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工作实际,请你起草一则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的通知(500字)。
3.请结合材料,我省拟召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会议,请你给省政府主要领导写一篇讲话稿(800字)。
4.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视察贵州,时机特别重要、主题非常鲜明、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是贵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请你结合材料,围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1000字)。
三、理论原点
★重要意义
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贵州农村、社区、超市等考察调研,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党中央的关怀慰问,提出重要要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无疆大爱。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视察贵州,时机特别重要、主题非常鲜明、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是贵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来临的喜庆时刻视察贵州,饱含了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特殊关怀、特别厚爱;在贵州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重大时刻视察贵州,给予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巨大激励;在“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刻视察贵州,为全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视察贵州,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刻的党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这是对新时代贵州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同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贵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又根据新形势提出了新任务、赋予了新使命,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明晰了目标路径、注入了强大动力。
★精神实质
(一)聚焦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首站选择乌江,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对于江河生态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流域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流域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控制单元。由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乌江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部分流域治污形势严峻,甚至被当地一些群众称为“污江”。近年来,经过“铁腕”治污,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景得以重现。乌江之变,关键在于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一直以来对贵州的期望。如今,乌江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江畔的旅游业也开展得红红火火,这正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出的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贵州的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要“记”历史教训,金山银山买不来绿水青山。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20世纪,国际上发生过一系列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引发的环境灾难事件,如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美国拉布卡纳尔镇污染事件、日本和中国台湾米糠油事件等。“先污染后治理”的规模速度型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悖,短期行为只能带来短时利益,长远来看,贻害无穷。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自然规律,经济效益的“单兵突进”最终损害的是人类自身的利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要“守”思想红线,绿水青山能孕育金山银山。右玉县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从发展的一开始就铁了心先搞好环境,守住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种绿”就是“种富”,“绿水青山”能孕育“金山银山”,70多年来,右玉人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代接一代地植树造林,人人都以绿化家乡为己任。在思想和实践转变中,右玉从一开始的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变成现在美丽富饶的4A级生态景区,“右玉精神”更是成为激励全国人民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
三要“兴”绿色产业,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既要从秦岭违建、腾格里沙漠污染、延安削山造城中汲取惨痛教训,也要从云南腾冲、浙江余村的“生态经”中汲取发展经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不断发展,依靠优质的生态资源,不少地方的贫困群众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走上了一条靠生态致富的光明大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生态富民,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是脱贫致富战最靓丽的风景线。
(二)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察看完乌江生态环境后,习近平来到江边的化屋村考察调研。在2004年以前,化屋村还是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在村民家中,习近平不忘叮嘱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要做好巩固脱贫这篇文章,防止因病、因灾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亲切地对乡亲们说,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他希望乡亲们“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中重要关键词之一。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好推进乡村振兴的“三件大事”,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不懈奋斗。
一是突出队伍建设夯基础,确保“有人干事”。突出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干事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要从增强农村吸引力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完善的引才政策体系,确保人才引得进;要从增强队伍向心力上做文章,结合换届选举,坚持“储备一批、选拔一批”原则,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在提升干部队伍新活力上下功夫,通过提能强素、严管厚爱、蹲苗历练等举措激活干部队伍担当能力和活力。
二是创新治理机制强管理,确保“有章理事”。当前,乡村治理中仍然存在办事不公、财务不清、服务不周等现象。因此,成熟完善的乡村治理机制是确保乡村振兴“有章理事”的关键。要科学设置治理制度,建立完善涉及村级事务、财务管理、资产处置、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要规范操作程序,使乡村治理的过程公开透明、合法合规,切实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提升自治水平。
三是保障组织运转促增收,确保“有钱办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确保村党组织运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加大对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强化考核激励,增强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村“两委”名义成立产业发展专合社,吸纳村民入社,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发展物业,创新乡村旅游等项目,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拓展村集体经济来源;要强化联营合作,鼓励外来资本投资设立市场主体,通过集体资产、农民资金入股分红,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造血功能。
(三)聚焦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下化屋村以苗族为主,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他热情地称赞道。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绣,用针线勾勒出流光溢彩的苗族文化。现今,苗绣不仅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也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妙招,是精准扶贫“绣花”功夫下到位的结果。化屋村苗族人民“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好新生活正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缩影。考察中,习近平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近些年受日韩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一直有着“萎靡不振”之势,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以昂扬的精神,以主动的作为,以自信的心态去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