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就业是民生之本。本期热点对就业进行专题解读。《“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核心要点可按照“4557”的思路来把握和记忆。
促进就业“四大基本原则”:①坚持就业导向、政策协同。②坚持扩容提质、优化结构。③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④坚持聚焦重点、守住底线。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五大主要目标”:①就业形势保持平稳。②就业质量稳步提升。③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⑤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促进就业“五类重点群体”: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城镇青年就业。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
促进高质量就业“七大主要任务”:①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②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③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④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⑤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⑥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⑦妥善应对潜在影响,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一、热点链接
2023年6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并提出,到2025年,全省平均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确保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从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以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深度解读
(一)为什么要促进就业?
1.重要性
(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2)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社会稳定之基。无论“六稳”“六保”,排在首位的都是就业。
(3)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
(4)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
(5)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
(6)稳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指标稳,在预期控制目标范围内。二是市场运行稳,线上线下都有大量招聘需求。三是重点群体稳,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基本持平;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中有增。
2.必要性
(1)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3)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
(4)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严峻性
(1)国家层面
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规模性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就业歧视仍然存在,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加强;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加速应用,就业替代效应持续显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就业的潜在冲击需警惕防范。
(2)贵州层面
“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总量压力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业态发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新挑战,就业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十四五”期间,预计全省累计有200万大中专毕业生、120万未继续弃学初高中毕业生、60万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同时面临转型的产业工人、省外回流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问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当前,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工人、高层次商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增长,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劳动者自身调整适应较慢,经济发展需求和劳动力供给错位,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持续加深,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加快,对就业产生总量替代效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挤压就业空间,导致失业者寻求更低端的工作岗位,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三是就业制度性障碍亟待破解。劳动力和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基层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机制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稳定性和质量。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劳动关系趋向复杂,对平台企业用工监管的工具与手段不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困难。三是私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有待增强。全省私营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规模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私营企业平均规模较小,抵抗风险能力不强,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吸纳从业人员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私营单位及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乡村,稳定性不强。部分扶持政策门槛高、支持力度小、补贴标准低,帮扶成效有待提升,私营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四是就业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存在均等服务尚未实现、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方式不够精细、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县级及以下专职从事就业创业服务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乡、村级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同时还存在身兼数职、服务对象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制约了就业公共服务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城乡间就业公共平台建设状况不均衡、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部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还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部分脱贫地区乡村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力量薄弱。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安置区(点)就业的劳动力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培训就业意愿不强、就业稳定性弱等问题。
(二)怎么样促进就业?
1.国家层面部署
(1)《“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建议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
①《“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建议——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
二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健全劳务输入集中区域与劳务输出省份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三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有效提高培训质量。支持开展订单式、套餐制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办好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2)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3)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23年5月11日)
①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有关稳就业政策措施要抓紧实施,讲求精准、讲求实效。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
②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③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稳住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招聘规模,确保央企国企接收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
④实施好基层就业项目,稳定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募规模,落实各类优惠政策。
⑤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就业的政策保障。
⑥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增强就业信心。
⑦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兜底帮扶,各高校要落实帮扶责任制,毕业生户籍地、常住地、学籍地政府部门要协同配合。
⑧依法规范市场招聘秩序,严厉打击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防范、纠正就业歧视。注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⑨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再动员、再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方责任,强化政策保障,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完成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任务。
2.贵州省级层面部署
(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多措并举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稳就业工作协调责任机制,打造创业者、就业者友好成长型省份。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基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新就业形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双创示范基地、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鼓励本省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行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拿出一定比例岗位吸纳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优先招录退役军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加大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依托当地开发区、产业园区挖掘就业岗位等多种渠道,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二是加快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和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建立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全过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着力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人才评价机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效益。实施“种养能人”“经营人才”“家庭管家”等培养工程,着力打造具有贵州特色和技能优势的“贵州工匠”“黔灵家政”“贵州绣娘”“贵州护理”等职业技能服务品牌。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西部(贵州)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工程,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东西协作。支持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
三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现县乡全覆盖。健全劳动保障政策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劳动权益保障。依法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建设“互联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平台,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严厉打击查处“黑中介”等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
(2)《贵州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部署
①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落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体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根本目的,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健全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将贵州省打造成创业者、就业者友好成长型省份,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②六项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贯彻党的就业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总书记对就业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强调查研究,完善顶层设计,聚焦重点群体,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兜牢民生底线。
坚持就业优先。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形成就业优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深度融合。
坚持“双创”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就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双创”平台建设,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打造就业增长新引擎,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创新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统筹谋划和推进城乡各类群体就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优化服务。健全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机制。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加快发展。
③五大主要目标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持续优化就业结构,实现重点群体就业整体稳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左右,其中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65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