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将体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次强调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辽宁是传统体育大省,基础好、底蕴深、潜力大。“十四五”时期提出了“四化、三发展、两呼唤、一中心”发展思路的工作思路(“四化”:运动项目基地化、项目管理中心协会化、专业运动队俱乐部化、体育场馆运营公司化;“三发展”: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发展在群众中适合开展的项目,发展历史上为辽宁争过光的项目;“两呼唤”:呼唤社会资本、呼唤社会精英加入辽宁体育事业发展中来;“一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学员可通过学习本期理论热点,了解新时代十年我国和辽宁省体育建设成效,掌握体育强省建设的思路和措施,熟悉相关题型和范文。
一、背景链接
3月19日,辽宁省领导在辽宁体育馆现场观看CBA常规赛辽宁队与深圳队的比赛。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看望双方队员,就进一步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进行调研。
二、深度解读
★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体育强国取得的成绩
一是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取得辉煌成绩。中国选手在东京奥运会14个项目中收获金牌,夺金项目是境外奥运会参赛历史最多的一次,苏炳添也在此间以9.83秒刷新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中国女排以11连胜卫冕世界杯冠军,也是第十次夺取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队包揽2018年亚运会男、女篮球和男、女三人篮球4枚金牌;中国男排时隔10年再夺亚洲杯冠军;武大靖夺得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实现中国冰上男子单人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北京冬奥会上,高亭宇摘得中国首枚男子速度滑冰金牌,苏翊鸣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
二是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到2020年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2020年达到90.4%,比上一次提高0.8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年底,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超过270万人
三是体育产业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总规模从2012年的952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27372亿元,增加值从2012年的313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1073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由2012年的0.60%上升至2020年的1.06%,体育产业对GDP贡献度不断提升。
四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群众体育格局已初步形成。
★建设体育强国的总体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备,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的重要方面。
第三阶段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十四五”时期建设体育强国的主要任务
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
二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
三是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体育建设取得的成绩
辽宁体育围绕“健康中国、运动辽宁”建设,有力肩负起时代的重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比过去更多的运动乐趣,享受到更多的便利设施,国民健康指数节节攀升
一是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积极谋划“运动辽宁”新发展理念,坚持“四化、三发展、两呼唤、一中心”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文化“四位一体”改革,引领全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运动健儿辈出。在近三届夏季奥运会上,辽宁培养出郭跃、李娜、孙玉洁、郑姝音、丁霞、颜妮、崔晓桐、刘洋等8位奥运会冠军;在近三届冬季奥运会上,辽宁体育健儿获得了1枚金牌6枚奖牌,全面实现夏季和冬季奥运会项目两手抓两手硬;在近三届全运会上,辽宁共获得了99枚金牌,277枚奖牌。
三是“三大球”成绩斐然。十年来,辽宁男篮蝉联2017年和2021年两届全运会冠军,夺得2017-2018赛季和2021-2022赛季两届CBA总决赛冠军、四届CBA总决赛亚军。在近10年里,辽宁运动员丁霞和颜妮获得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和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辽宁“三大球”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是俱乐部职业化建设不断加强。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由企业、政府、市场“三支撑”的职业化俱乐部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标志着辽宁省运动项目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跨入新时代。
五是体育人才输出全国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上万名运动员和教练员从辽宁走向全国各省区市。其中,像马琳、刘子歌、马龙、李晓霞、刘诗雯、赵帅、惠若琪等知名运动员在近十年里代表其他省区市多次获得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在十年来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有数百名辽宁籍球员和教练员代表其他省区市征战中超联赛赛场;在CBA赛场上,有近百名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辽宁;此外在田径、乒乓球、曲棍球、水上、举摔柔、跆拳道等项目上,辽宁籍运动员和教练员遍布全国。
六是承办大赛经验丰富。2013年,辽宁成功举办了第12届全运会,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山东之后第6个举办了全运会的省市,“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7月,在“防疫情,保备战”的特殊时期,大连成功承办了2020赛季中超联赛,实现了“六个万无一失”、取得“七项办赛保障经验”,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扬。
七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健身促进健康,以健康推动小康。截至2021年底,“运动辽宁”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参赛人数每场达到数十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49%,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更加均等惠民,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43平方米,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8.94%。
八是辽宁体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划了“一带、二路、三核、九区”体育产业发展布局,推出了119个重点体育产业发展项目,辽宁体育产业得到强劲发展,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辽宁省建设体育强省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仍然艰巨,体育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进程还需加快,政策体系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升级,体育资源高水平供给不足,冰雪场馆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我省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是竞技体育比较优势逐渐减弱,青训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优秀运动员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体育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市场竞争力偏弱。
五是体育文化内涵挖掘和培育力度不够。
★“十四五”时期建设体育强省目标
一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到47.5%。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更加均等惠民,实现网格化配置,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运动辽宁”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参与人数、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市、区)的完备赛事体系,体育社会组织规模持续扩大,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达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9人。
二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摔跤、艺术体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赛艇等优势项目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取得新突破。“三大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冬季项目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规模持续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省级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达到20000人。每年举办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100个以上,打造一系列青少年精品赛事。
四是体育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以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业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取得新突破,以体育装备、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引进培育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为主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打造1-2个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占GDP比重稳步提升,体育消费潜力得到更大释放。
五是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体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不断丰富,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涌现一批体育明星和体育事迹。体育文化产业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新时代中国体育精神不断注入辽宁元素。
六是数字体育建设取得新突破。以数字化助推体育全面深化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运动训练管理、赛事举办等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体育场馆设施覆盖率显著提高。体育数字化体系基本形成。
★领导要求
省委书记要求: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辽宁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体育事业发展也要实现新突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在增进人民群众自信自强、促进身体健康、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坚定信心、提高站位,秉持体育大省责任担当,扎实做好新时代全省体育工作,加快体育强省建设,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辽宁力量,进一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激发斗志,凝聚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强大力量。要加强对全省体育事业的统筹谋划,以振兴“三大球”为突破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借助市场力量,引领带动全省其他竞技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增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充分发挥辽宁体育基础雄厚、体育人才富集、体育品牌知名度高的优势,充分用好赛事平台,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打造体育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促进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引导推动全社会关心体育事业发展,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推动全省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建设体育强省主要任务
(一)推进“运动辽宁”建设。围绕“一锻一补一转型”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锻造群众基础和赛事活动优势,补齐场地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全民健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美好生活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施“金牌+影响力”双核心发展战略。聚焦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以金牌项目为重点,以金牌带奖牌,力争好成绩。在竞技体育中的基础大项和在市场潜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上提升影响力。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打造具有铁的身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及过硬的成绩——“三铁一硬”辽宁体育铁军。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打造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建立统一完善的竞赛体系,加快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进程,做好国内外大赛备战参赛工作,夯实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体育产业倍增计划,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持续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加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激活生态圈,推动体育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集聚化方向发展。积极创造体育消费新需求,繁荣体育市场,力争体育产业总规模翻一番,实现量质并进、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拓展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四)深化体教融合,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明确“重普及、强阵地、育人才”发展思路,以赛事和技能培训推动青少年体育普及与发展,强化学校、体校、社会组织三大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重点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畅通体育精英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打造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加强各级各类体校建设,加强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建立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五)拓展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体育国际国内影响力。加强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承办好国际品牌赛事,积极搭建体育对外开放平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路径,构建体育开放新格局。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路径,依托面向东北亚国家唯一的陆海双重门户、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全面加强与日、韩、朝、俄、蒙等东北亚国家的深度体育合作,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中心。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体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体育发展水平,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对外交流合作形式,积极举办、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活动。创新与国外体育组织、俱乐部、院校的交流合作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科学训练、医疗康复、体育中介、赛事运营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