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3年2月1日,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三农”工作,安排部署今年重点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主持。
二、深度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1.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强调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是强调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强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四是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情况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识别认定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二是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2年,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三是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2022年,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是抓监测帮扶落实。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
二是抓发展动力培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抓帮扶政策完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政策倾斜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机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发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压紧压实各级责任。
3.农业农村领域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措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强调部署。
第一,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主要包括三块。第一块是政府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第二块是金融投入。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第三块是社会资本投入。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来实施。
第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等。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四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的,要引导他们到基层一线服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第三,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的、科学的评估。
4.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这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要继续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目前,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53%,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是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5.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来增动力、添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总的思路是,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改革。承包地方面,重点是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探索解决细碎化的问题。宅基地方面,重点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在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强规范管理,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配置的实现形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重点是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要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同时,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
三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创业,选择到县城落户。我国现有9.1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近1/3在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住。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县域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6.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一手抓硬件建设,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去年中办、国办已经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三个机制。一是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二是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迹的“年轮”,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三是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多听群众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一手抓软件建设,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一是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网格化整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把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来,把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大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论断、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青海“三农”工作的生动实践。
★对策措施
1.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100个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青稞、油料、枸杞、藜麦、冷水鱼、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组建一批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优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200个乡村振兴试点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新建改建省道和农村公路2000公里,推动解决10个大电网未覆盖乡用电问题,优化提升农牧区安全饮水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2.2023年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
2月1日,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三农”工作,安排部署今年重点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主持。
陈刚强调,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三农”工作量身定制的发展路径,是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打造输出地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聚焦提质、稳量、补链、扩输,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加快打造高原特色种业基地,提高农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实施农药减量增效,下功夫补链强链,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借力发力打造品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坚持规划先行推动高原和美乡村建设,以自治、法治、德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牧业农牧区改革,让农牧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系统集成,促进农村牧区和城市融合发展,立足援受双方所需所能用好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做细做实农牧区疫情防控工作,夯实乡村振兴基石。要持续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打造具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强化要素投入保障,做到上下贯通、精准施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让乡村振兴有更多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建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选优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和农牧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农牧民群众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吴晓军在主持讲话中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结合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和“抢抓机遇促发展”九大专项行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把精神宣传到千家万户,把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头。要紧扣保障粮食安全抓落实,紧盯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动优质粮食工程、种业振兴行动取得新成效;紧盯增产和增收两个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农畜产品优势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要紧扣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抓落实,突出产业化,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突出科技化,全面推动传统农牧业加速向科技农牧业转变;突出规模化,坚持集群化发展,形成示范带动;突出品牌化,推进产品提档升级,不断提升“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要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落实,守牢防返贫底线,持续加强动态监测,衔接落实好帮扶政策;强化产业支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紧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落实,抓好村庄规划编制,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探索建立集中投入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3.2023年1月4日陈刚赴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调研
陈刚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抓实抓好当前农牧区疫情防控工作,让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到班彦村,陈刚走进村史馆,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的一幅幅照片和影像资料前,频频停步,细细观看,悉心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土乡儿女温暖的话语、亲切的关怀,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班彦村感恩奋进取得的可喜成绩。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前,他说,这是你们的幸福,我们也倍感光荣,要继续努力把班彦建设得更好。在盘绣园和酩馏酒坊,陈刚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增收、民族文化传承等情况,勉励他们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戴之情转化为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在村党员活动室,陈刚与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说变化、话发展。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班彦村,我们要牢记殷殷嘱托,珍惜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发展成果,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以感恩奋进、团结奋斗来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
陈刚在调研中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动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紧扣在一起,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特别要做好产业振兴的“土特产”文章,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服务好,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带领群众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调研中,陈刚前往五十镇卫生院和北庄村卫生室,实地了解药品储备、接诊就诊、疫苗接种等情况,对基层医疗机构相关药品储备充足、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较高、老弱病残幼孕和有基础病的重点人群可以得到及时救治、重症患者能够随时转诊接受治疗、村里组织志愿队伍开展上门服务等予以肯定。他强调,春节临近,返乡探亲人员增多,要切实增强抓好农牧区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按照“乙类乙管”要求,充分保障药品、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解决好农牧区群众疫情防控各项需求,全力构筑“保健康、防重症”防线,切实守护好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实战应用
问题1:近期,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假如你是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撰写整治方案。要求:要素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1200字左右,40分。
【参考作答】
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排查整治方案
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将于年底前组织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工作,为使排查整改工作有序开展、高效推进,问题排清查实、整改到位,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二、排查范围
“十三五”以来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具体排查项目范围以监测监管平台“排查整改”专项工作模块校核审定的项目清单为准。
三、排查内容
(一)已通过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排查农田灌排、田间道路、机耕桥、电力配套设施等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风险隐患、实际运行和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情况。
(二)已完工未验收和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19-2022年度已完工未验收和正在建设的项目,全面排查在建项目中是否存在久拖不结、应完工未完工的“半拉子”工程。
四、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2年8月8日—9月10日)。
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通知,安排部署排查整改工作。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本级水利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制定拉网式排查和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动员部署,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
(二)全面排查阶段(2022年8月8日—10月30日)。
排查过程中,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基层党员、农民群众和管护人员了解设施位置、熟悉运行现状等优势,按照排查内容和排查表(附件1),记录问题事项并如实分析原因。
(三)排查结果报送(2022年10月31日前)。
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按月调度工作进展,于10月15日前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监测监管平台上完成项目问题排查的信息录入、确认、审核,并通过监测监管平台提交报送。
(四)问题整改阶段(2022年11月1日—12月31日)。
省级对全省排查出的项目问题,建立整改清单,分类汇总排查问题,逐项审核整改措施,布置全省整改工作,定期调度和督查各地整改工作落实情况,视情对整改工作开展实地明察暗访,指导市县两级扎实推进问题整改,按时完成问题项目整改的平台填报和审核,提交全省整改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五、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级统筹、市级抓总、县级落实、部门协同”的原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精干力量,全面排查梳理问题和不足,统筹制定整改措施和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切实提高整改实效,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监督评价。排查整改期间省农业农村、水利部门将结合领导指示、审计、信访、上级批转、实地督查等渠道的有关线索,及时进行核实处办,对发现存在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问题的,两部门将联合进行约谈,并将相关情况通报本级人民政府。
(三)狠抓问题整改。对排查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整改措施逐项审核,问题整改全程跟踪,重点问题重点督导,坚持不漏一项、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在切实摸清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逐项对账销号。
问题2:请结合材料,撰写海西州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经验材料。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1000字左右,35分。
【参考作答】
海西州做好人才“三篇文章”
为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建设筑牢支撑
近年来,海西州农牧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加强新时期“三农”队伍建设,做好人才“三篇文章”,为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建设筑牢支撑。
一、做好引才“活血”文章。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紧缺人才,落实柔性“引才”政策。申报青海省专家服务基地项目2个、昆仑英才项目4名。全州首次启动并获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家,引进省内外农牧业专家75人。取得藜麦留种方法、骆驼人工授精车等实用型新型专利5个,饲用小黑麦新品种、高海拔地区湖杨母羊养殖技术等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4个。在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上与东北林业大学保护医学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重点解决海西在动物疫病防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合作开展疫病普查,共同促进海西州疫源疫病本底数据的调查和积累。
二、做好育才“生肌”文章。注重技能人才、乡土人才培养,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牧系统干部队伍代际更替,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退休留出人员16名,物色调入专业技术人员12名,补充新鲜血液,促进专业队伍新老更替。激发人才活力,出台《海西州农牧局职称评聘管理办法(试行)》,晋升职称职级干部11名,在相应岗位聘用干部11名。落实“组团式”挂职要求,选派1名正科级干部下基层,接收1名挂职干部,加强全方位锻炼。组织农牧民、种养殖大户、创业青年农牧民、农牧业科技示范户等培训对象开展各类培训25期1600人(次),完成1350名高素质农牧民培训任务,为高效种养殖、绿色防控等方面输送人才。
三、做好育才“强体”文章。坚持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建设贡献智慧。在农牧系统副科级(副高职称)以上干部开展领题调研活动,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藜麦产业发展等形成调研报告40余篇,为更好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建设提供决策支撑。精准聚焦解决农牧民生产缺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支农“十大行动”,组织专技人员开展全时全季科技支农服务,为农牧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成海拔3000米万亩苜蓿基地,培育紫花苜蓿、燕麦新品种2个。依托专家人才,扎实推进畜禽资源遗传普查,目前完成7个畜种14个品种资源普查任务,为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奠定基础。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读懂“一号文件”助力“乡村振兴”
抓好粮食生产,端牢中国饭碗。
健全党的领导,引领乡村治理。
加强人才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议论文框架
以“一号文件”精神 绘就新时代“富村山居图”
顶层设计“挥毫写意”,树立大历史观,擘画“掌舵领航图”。
基层探索“精细工笔”,深挖资源禀赋,共绘“百业俱兴图”。
乡愁乡韵“画龙点睛”,弘扬农耕文化,渲染“乡风文明图”。
解读“一号文件”背后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云谲波诡的“世界时局”,
“不变”的是高瞻远瞩的“中国智慧”。
“变”的是变幻莫测的“风险挑战”,
“不变”的是的未雨绸缪“底线思维”。
“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复兴进程”,
“不变”的是念兹在兹的“为民初心”。
★规划框架
青海省“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重大意义
第二节 脱贫成就
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二、乡村振兴顺利推进
第三节 主要经验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巩固提升“十三五”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
第二节 持续巩固“两不愁”成果
第三节 全面巩固“三保障”成果
第四节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第五节 健全完善农牧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第六节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第四章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提升工程
第一节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节 打造农牧业产业化升级版
第三节 做精民族文化产业
第四节 夯实生态基础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第五节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第六节 培育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第七节 提升乡村创新创业能力
第八节 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第五章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
第一节 实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
第二节 实施紧缺人才引进工程
第三节 创新乡土人才使用机制
第四节 创新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第六章 实施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第一节 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第二节 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
第三节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第四节 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第五节 推进农牧业清洁生产
第七章 实施乡村振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工程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第二节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第三节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节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第八章 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工程
第一节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力
第二节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