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务服务的效果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办事群众最有发言权。济宁某地以群众满意为立足点,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建设,引导办事群众自愿参与服务评价,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用服务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质效和群众满意度提升。请谈谈你对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的认识。
【参考阅读一】
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意义在于:
一是让服务更有温度。政务“好差评”制度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政务人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更加注重群众感受与体验,提供人性化服务。二是让工作更有速度。政务“好差评”制度让群众和企业去评判服务业绩,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办事速度。三是让监督更有力度。政务“好差评”制度通过保障群众监督权利,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倒逼政府规范用权、依法行政,减少违法乱纪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四是让考核更有准度。政务“好差评”制度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对政务人员的考核,加大工作效率与实绩的评分比重,有利于避免“一言堂”、“暗箱式”考核,提高考核科学性。
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落实中可能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点评态度不重视,随意评;二是点评设置不科学,不懂评;三是点评操作不客观,恶意评;四是点评结果不转化,形式评。
破解政务服务“好差评”在运行中的问题,需要多措并举、软硬兼施:
一是细化评价标准。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标准,既让“好差评”制度通俗易懂,便于操作;也让服务人员敢于坚持原则,公道办事。二是规范评价流程。优化服务流程,将“好差评”制度作为服务过程的必备环节,做好服务对象给评的提醒工作,避免不给评。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资料和现场工作人员讲解的形式,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给服务人员投上公正的一票。四是评价抽查回访。建立评价“核实库”,给出“差评”的群众,逐一核实原因;随机抽查评价“满意”的群众,抓好评价修正和整改落实。五是注重结果运用。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及时公开公示,严格兑现奖惩,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服务短板,及时作出改进
【参考阅读二】
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措施,也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创新之举,意义重大。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之举。创新政府服务评级体系,通过“好差评”制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从而优化服务环境,更加便民利民,解决办事难问题。二是满足人民诉求,坚持执政为民初心之举。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民反映最强烈的政务服务问题,创新解决办法,回应民生诉求,通过“好差评”制度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体现了民本意识。三是完善监督考评,制约行政权力滥用之举。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使群众监督更加有效有力;将结果纳入考核,能够倒逼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制约吃拿卡要,防范权力滥用。
“好差评”制度在落实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一是“一刀切”式考核。绩效考核完全依赖“好差评”评分,不能全面考量服务成效。二是“一阵风”式执行。“好差评”制度监管缺位执行可能有头无尾。三是“搞变通”式落实。“好差评”制度落实上可能挂空挡。四是“敲竹杠”式评价。个别人恶意差评,作为威胁手段。
针对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简单以“好差评”分数评定业绩,确保考核科学合理性,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二是完善专项监督管理。通过明察暗访、专项督查等方式,检查窗口单位落实“好差评”制度成效,督导各部门落实好“好差评”制度。三是完善落实政策依托。在调查研究、民调测评基础上,细化评价体系,规范评价流程,强化结果运用,确保保证政策落实不走样。四是完善黑名单制度。对恶意差评人员,经核实纳入诚信黑名单制度,从资金信贷、交通出行等方面加以限制,情节严重人员诉诸法律程序。
2.自去年我市启动林长制工作以来,全市共确定各级林长9567人,其中市级林长10人,县级林长145人,乡级林长1748人,村级林长7704人。竖立林长公示牌852块,创建了20个市级林长示范项目,建立了林长制管理“一张图”督导平台,林长制改革成为济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特色品牌。请你对我市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阅读】
全市林长制组织体系的建立,对济宁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林业改革发展,大力度实施生态修复,大面积推进城乡绿化,有效保护森林等生态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同守护济宁大地绿水青山,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我认为要念好“护、增、管、用”四字诀。
第一,以“护”字破题,聚焦“护绿”抓保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团队,加大对重点疫情研究防控,做好现有林区守护工作。结合生态扶贫,设立公益岗位,大范围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同时优化林木应急小分队,确保护林无死角。严格执法监督,强化责任审计,推动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以“增”字推进,聚焦“增绿”优生态。以林长制为总牵引,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建设重点区域生态防护林带,开展义务植树和荒山造林攻坚行动,实施湿地和生态破损区域生态修复工程。
第三,以“管”字完善,聚焦“管绿”强保障。实施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将重要自然生态资源分布区全部纳入林长制责任范围,形成“全域覆盖、网格管理”责任体系。落实生态资源保护规划,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用途管制、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地等管理制度,做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保护森林等生态资源安全。
第四,以“用”字联动,聚焦“用绿”兴产业。大力发展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造林向营林转变,促进林区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品牌创建活动,拓展、延伸、拉长林业产业链,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培育林业经济新业态,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加快形成“中心城区为支撑、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护林增绿没有休止符,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持续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四项重点任务上下功夫,以“林长制”助力“林长治”,努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济宁新样板!
3.“小餐桌”引领“大文明”,“小餐桌”关系“大健康”。为加快促进市民养成良好就餐习惯,预防病毒、截断病毒传播途径,济宁市积极营造和谐文明的用餐文化,大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但是有的人觉得用公勺公筷麻烦,用着用着就把公筷和自己的筷子搞混了。还有的人觉得用公筷显得生分。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阅读】
近来,聚餐时使用公勺公筷的话题再次进入大众舆论场。“公筷公勺”“分餐制”,看似饮食、生活方面的小事,实则关系卫生健康,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公筷公勺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公共卫生意识与社会文明风貌。但是现实中,公筷公勺的使用和推广仍然面临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局面,体现了重视程度不够、接受度低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认识理解不到位,“合餐制”的传统就餐习惯根深蒂固,传统习惯和观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二是宣传引导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宣传和引导,文明用餐的良好风气仍未形成;三是监督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管不够,督促餐饮企业整改落实不到位。
推广公筷公勺,实行好分餐制,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兴媒体、公益广告,宣传重要作用,明确公筷公勺使用、分餐制在疫情防控和文明就餐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统一标准,全面推广。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市范围内制定统一执行标准和实施细则,明确公勺公筷的质量标准和推广范围,确保落实落地落细。三要做好监督,发挥合力。要发挥好政府部门、餐饮业协会组织、餐饮企业个体的监督合力,定期开展检查,督促企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四要完善机制,形成长效。完善推广长效机制,久久为功,巩固推广成果,以成果的巩固推进市民意识的提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4.近日,济宁市文明办印发《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通知和“制止餐饮浪费,践行文明用餐”倡议书,提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广大市民弘扬传统美德,文明节约就餐。通知和倡议书一经发出,全市上下积极响应,济宁再次掀起饮食节约的“新食尚”。请谈谈你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看法。
【参考阅读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狠刹“会所中的歪风”,从遏制“车轮上的铺张”到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整治奢靡之风,不少领域的浪费现象明显减少。同时也要看到,从日常餐饮到用水用电、快递包装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警示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价值导向。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干事创业、兴国兴邦的重要基石。现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更应传承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坚决抵制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气,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搞攀比等陋习,改变“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使崇简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人人都行动起来,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成风化人,就能逐渐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关键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勤俭节约,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意味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正能量。从推动“光盘行动”到推广节能、节水产品,从使用绿色环保家具、建材到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杜绝浪费现象的治本之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强化各方面节约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