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
2月24日,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省科创委今年重点工作和省实验室建设、创新生态构建等。
3月14日,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民营经济发展改革专项基金、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主办,北京农夫铺子技术研究院、北京商务研修学院、广东创新科技研究院协办,农夫铺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世界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大会暨农夫铺子八周年上市说明誓师大会”在郑州奥林匹克中心建国饭店隆重举行。
科技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工作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和能力天花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甚至是不二选择。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警示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教育、人才作专章部署,说明我们现代化建设在资源配置、支撑动力和资源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战略思路。这就是教育、科技、人才怎么形成“1+1+1>3”,围绕我国现代化强国统筹发力。这既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不断深入,也反映了我们现代化强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从整体上看,这三个方面都是国家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深远的、关键性的。
前期,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大对这三项工作部署,就是要求三者继续发挥作用,并且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形成合力,起化学反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三者的关系来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之间互相支撑又互相促进,同时又围绕现代化建设全局、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个目标来展开。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一体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三大目标统筹部署推进,瞄准的都是现代化强国。
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这一目标来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统筹衔接。在做科技顶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教育问题、考虑到人才问题,目标还是瞄准现代化强国。二是加强科教协同和人才工作。在这三方面要有一个统筹,有些是科技部当主角,有些是科技部当配角,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重点还是要落在科技人员身上,中国要有一大批科技人员,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批人,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以人才强、科技强达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主要内容
《条例》共包含9章52条,内容涵盖总则、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法律责任等方面,明确支持保障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和法治环境。
在总则方面,《条例》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总体水平,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在创新平台方面,《条例》提出要分别对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创区等各类创新平台按照功能定位做出具体规定,并提出在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提升各类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和运行效能等。
在创新主体方面,《条例》规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各创新主体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科研院所创新供给能力,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系建设等。
在创新人才方面,《条例》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集聚一流创新人才,规定应当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优化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激发人才活力。
在创新项目方面,《条例》提出,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优化项目管理,推行“包干制”等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模式,探索开展科技经费“直通车”改革,赋予科学技术人员更大自主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赋予高校院所等科技成果自主权,赋予科学技术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支持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建设。
在创新环境方面,《条例》规定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纠错机制。
在法律责任方面,《条例》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弄虚作假、擅自挪用科研经费的,科技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科技活动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设置了罚则。
★河南省推进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
聚焦优先发展,营造职教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就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调研,研究部署院校建设、专业布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工作。实施两期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以“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制定一个文件、每年投入100亿元”的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上台阶。先后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省政府建立由14个单位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不断强化“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共识,努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2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建101个省级职教集团,推动电商实训基地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全省民办中、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15所,在校生46.47万人。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深化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以学生人数、专业类别等安排生均财政拨款预算的办法。
聚焦类型特色,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持续优化中职学校布局,采取撤销、合并等办法,整合“弱、小、散”的中职学校,校均规模由1502人提升至3301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连续三年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稳步发展职教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和专业,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点建设15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基本实现高职院校全覆盖、专科层次骨干专业全覆盖,分类考试招生占比达60%以上,为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和学习方式。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河南红色资源优势,挖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按照“省市共建、地方为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先后分三批实施300个省级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项目,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启动实施省级“双高工程”,立项建设102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2个高水平专业群。先后认定400余名省职业教育专家、470名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重点建设582个实训基地项目。重视教学标准和教材研发,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制订32个省级专业教学标准,采取“教学专家+企业专家”的“双主编”方式,研发中职教育18个专业103本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探索推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动全员化参与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聚焦优势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合黄河沿线9省职业院校成立“黄河流域职业教育联盟”,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成立19个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省级骨干职教集团,促进各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化校企合作,成立109个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400多所职业院校、3000余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品开发、技术推广项目4000余项。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多路并进”,整合教育、人社、民政、农业、残联等多部门培训资金和资源,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30万余人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河南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1月11日,2023年河南省科技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全面总结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动员全省科技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会议宣读了省政府宋争辉副省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批示,传达学习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作了题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开启了新征程,各项科技政策措施亮点频出、扎实落地,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完成架梁立柱,新建设7家省实验室,28个省中试基地、12个省实验室基地先后组建运行,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洛阳普莱柯、河南农大两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获批建设,信阳高新区、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周口农高区批复建设。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2.2万家,同比分别增长29.6%、45.3%。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以阿兹夫定为代表的一大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科技支出达411.09亿元,同比增长24.9%。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上年度提升2个位次。
会议强调,虽然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创新依然是制约河南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坚定信心决心,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目标任务,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
会议指出,2023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力争全年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7%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
会议要求,2023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省实验室体系,谋划争取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建设以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三是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组织实施重大创新项目,推动民生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成果。四是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行动,深化人才计划实施,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发挥平台引才育才作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五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三农”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提升县域创新发展能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六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推进中试熟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七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持续推进改革攻坚任务落实,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八是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强化省际协同创新,构建高质量省内创新发展格局,推动郑洛新自创区、高新区引领发展,形成与生产力布局同频共振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九是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环境,推动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加大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厚植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会议强调,全省科技系统要强化自身建设,为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要强化政治引领,建设政治型机关;要加强理论武装,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持续改进作风,建设服务型机关;要坚持廉洁从政,建设廉洁型机关,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启动运行一批研究机构,与中科院等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落户中原科技城。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做优做强省实验室体系,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新建20个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协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的有效配置、精准对接,支持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高校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建1500家研发中心,建设15个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方向的科研机构改革,完善“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快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强化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倍增行动、顶尖人才突破行动。实施重点高校学术校长引进培养专项行动,积极招引海外一流人才,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左右,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出台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支持措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办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
三、实战应用
例题1: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就如何更好保护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提出对策建议。要求:重点突出,措施可行,表达简练,不超过400字。
【参考作答】
一是优化维权服务。优化政策扶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研发;辅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报,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援助、纠纷调解、专利挖掘等服务,鼓励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引导规范市场。明确侵权责任和连带责任,敦促企业规范生产行为;引导平台、商家主动防范侵权行为并及时启动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措施。三是加强监管处罚。开展常态化长效化执法检查,深化全链条、全环节打击,加强侵权行为惩罚力度,提升侵权案件赔偿额度,切实提高企业、商家侵权成本。四是深化宣传发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六进”活动,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权力人积极维权,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五是完善保护机制。完善原创保护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推动权利人、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和批发市场等协同发力,开展联合专项行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一盘棋”工作格局。
例题2:结合给定材料,请你谈一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要求:准确全面,逻辑清晰,不超过500字。
【参考作答】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需要,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增强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催生新市场和新需求,培育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点石成金”
推进研发创新,建强科技成果“蓄水池”。
搭建交流平台,铺就科技转化“高速路”。
完善政策保障,激活科技攻关“催化剂”。
构建“星”罗“棋”布科技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