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政策理论导读 > 稳中求进与先立后破

魏杰教授:中国经济今明两年深度研判

2022-12-14| 来源:北辰遴选

很高兴跟同学们一起做一个分享,现在是经济情况不太好分享的时候,情绪上怕控制不住,因为有的同学压力更大一点,有的可能少一点,差异比较大。

去年年底在定今年GDP目标时定了5.5%,当时感觉太低了,因为我们第一次掉到6%以下,5.5%明显太低。没想到第一季度就打脸了,只有4.8,第二季度0.4,1都不到。

所以第三、四季度,我估计再努力也很难实现5.5的目标,难度比较大,因为第二季度只有0.4%,第三季度要飙升太高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对未来判断上,我想大家更多还是偏向于更加低迷一点。但是中国经济还是要往前走,想办法能不能第三季度提升更大一点?那问题就是三四季度我们到底怎么办?

目前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动作比较大。

财政政策:减免税费、加大财政投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流动性充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启动。

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效果不太好。我们最近启动的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总体效果不是太好。因为政策在5月份就启动了,现在7月份很快过去了,虽然6月份数据比5月份好一点,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7月份数据要8月10日才能出来,估计也不会太好。

既然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且财政货币政策确实到位了。今年财政的国债3.6万亿,已到位3.47万亿,基本已到位;税费政策也基本到位。货币也很宽松,M2(广义货币供应量)连续三个月都是两位数,4到6月是10.5、11.1、11.4,很宽松,但似乎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我们就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了思考,第三、第四季度要有所动作才行。目前我接触到的学者来看,都认为还是深层的问题没解决,导致目前财政货币政策作用没有预想的好。

什么是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年初讲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

第一,预期转弱。大家对未来不看好,没有信心,导致消费者不敢消费,投资者不敢投资。前天和一个企业家聊天,现在就像“跳水”一样,过去跳水老琢磨姿势好一点,成绩更好,现在琢磨的是下面有没有水,考虑的不是好成绩的问题,是能不能保命的问题。

第二,需求收缩。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没有增长,目前需求收缩,而且收缩的很厉害,各种数据都不好,无论消费还是投资都在持续收缩。包括我们启动了财政货币政策以后的6月份,差不多投资和消费都是负数。需求这么低迷,基本是紧缩状态,怎么可能增长,所以需求收缩问题成了一个重大压力。

第三,供给冲击。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整个供给体受到冲击,产业链供应链一旦受到冲击,增长就很难,所以供给冲击成了重要压力。在这个条件下,怎么可能增长?

前几天我去一个企业调研,总经理都流眼泪了,说30年的客户积累,两年间流失完了。所以客户积累可不容易,不是我们想象的,要扩大出口就出去了,不是这回事。多年的客户积累和信任是慢慢起来的,结果现在没了。

为什么没了?客户因为疫情差不多已经两年来不了中国,业务都是网上沟通,好不容易要来一次,本来飞上海,因为疫情改飞了济南,结果得隔离14天,之后就到大连,大连又是14天,隔离酒店又很差,这就让客户的感情降到了最低点。客户走了以后永远不来了,就这样几十年的客户没了。这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冲击很厉害。

最近去大湾区,企业问的最多问题就是西方会不会断供。他一断供,我好多零部件就没法做,整个链就断了,而我一断给我服务的好多内地企业就断了。在这样条件下增长当然很难。

我觉得恐怕我们还得回到年初对中国今年深层判断上来才行。那就是怎么解决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的问题?

这是下一步的大问题,所以我估计第三、第四季度,大家不要期望经济增速一下子就非常高,去弥补二季度的0.4,达到5.5,我估计可能很难。所以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三个问题解决的方向和举措,以帮助你们在现实中予以参考。

第一个深层次问题:预期转弱。

为什么预期转弱,主要是三个原因。

原因一:去年年初,国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概念。

没想到这个提法一出,大家非常紧张,尤其企业界有钱人非常紧张。去年国庆紧张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几个同学吃饭跟我聊怎么移民,说你们要搞三次分配,打富济贫,要搞平均主义了,我还不走,还搞什么投资。所以这个提法导致整个的投资信心急剧不足。

实际上,这个提法跟打富济贫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提法是在讨论十四五规划时,讨论到我们要持续增长要解决问题,消费必须持续上升,消费不上升,经济增长很难维持;在讨论怎么启动消费时,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就得做两件事:

一是消灭贫困,因为贫困人口没有消费,贫困得解决。

二是扩大中产阶级比例,因为中产是消费的主力军。怎么扩大中产阶级比例?经济学有一个原理就是要搞三次分配。

第一个分配叫初始分配,核心是效率原则,就是谁的效率高谁就分得多,哪个企业竞争强利润就高,哪个员工贡献大收入越大;初次分配表现为市场经济充分竞争过程。

初次分配完之后叫不可支配收入,就钱是你的了,但是你还不能用,你要进入二次分配,叫再次分配。再次分配强调公平原则,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压一下,太低的收入提一下。靠两个制度去实现:

第一,税收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税收政策保护五种税收,一是所得税按收入征税,二是房地产税按不动产征税,三是消费税按消费者收税,四是所得利得税按照投资来收税,五是遗产税,五个税收来完成最高的压力箱。

我们国家现在主要是所得税,另外四个税,

(1)房地产税已经搁置,2020年提出来要试点,试点5年之后,按照试点情况再纳税,我估计要收的话得6、7年。今年搁置了,因为经济不好,现在不征税都没人买房;搁置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因为谁都不愿意当试点。去年要试点时我去调研,深圳市反复讲我们不合理,因为我们没有标准性,我们很小的涨幅;广州市讲我们试点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涨幅不高,涨幅最高是深圳;总之就是没有一个政府愿意当试点。

(2)利得税做过一段时间,原来银行存款利息要交税,后来取消了,利得税在中国也没有一个规范的东西。

(3)消费税中国现在没有,我们只搞外来奢侈品的税,消费税没推出来。

(4)遗产税,我们的正式文件从来没讲过,有的学者瞎叨叨,但政府文件从来没讲过,也不到时机,我们富二代都没有形成,所以遗产税从来没提过。所以我估计中国未来可能还是以所得税为主。

第二,收支保障制度。

定个最低收支线,达不到的给补贴,往上提一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扣除养老、赡养费、房贷等项目后再来讨论纳税,等于把低收入往上提一点。

所以再分配的过程就是靠两个制度,一个是税收制度,一个是收入保障制度。

再分配完成后,有人还很有钱,所以还有第三次分配。第三个分配强调的是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鼓励钱很多的人向社会捐赠,但这个捐赠款不能搞扶贫,不能搞平均主义,只能捐赠给科技创新基金,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出现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全民福祉。

三个分配体制分别强调了三个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没有打富济贫、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是想寻找一个保证社会消费能够持续、还有很大活力的一个体制而已。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是这个分配体制,不是我们创造的。所谓的三次分配体制,是包括三个原则统一在内的体制,不是打富济贫,也不是搞平均主义,但后来一传大家理解为要打富济贫、搞平均主义了。

一个学生来找我,说魏老师,要不要移民,我说为什么?国内搞三次分配,打富济贫,我就问他,你有多少钱,他说两个多亿,我说算了,你不在名单之列,三次分配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按照我们设想2030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财富在一两个亿以上的才能叫中产阶级,你根本不够,别紧张。

最近我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市领导在会上讲,目前经济情况不好,政府日子很难过,你们各位企业家得拿点钱出来,不是要搞三次分配、共同富裕吗。我说领导你别搞错了,我们的三次分配不是这个意思。可见底下就理解成这个意思了。

而且企业确实觉得有点紧张,可能底下有些政府层层加码,利用这个名义跟企业要钱。我一再讲,捐赠是个人的事,不是企业的事,个人有钱了觉得要实现一下自己的目标价值可以捐赠,企业就不要搞多的捐赠了。

要扭转这个错误意识,政府要强调保护私人财产问题。一定讲清楚我们讲的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是要保护私人财产。如果这个问题不正式讲的话,我估计预期仍然不会好。

最近有关方面一直强调,是不是应该出台一个文件,保护私人产权。这个文件应该有了,因为如果不保护的话,有人会借这个提法又搞打富济贫、平均主义了。所以我觉得预期要好,应该明确的宣布,共同富裕是指每个社会阶层都能随着经济发展,财富有所增长,不是平均主义,永远是收入有差距的。

我们从来没有强调消灭收入差距,我们是协调收入差距,不是消灭差距,差距将永远存在,要强化保护私人财产,否则人们还是很担心。我觉得二十大上一个重要声音应该发出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政治解释。这样对解决预期转弱会很有意义。

原因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概念引发打击资本的担心。

这个概念在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提出的,而且陆续在资本扩张的一些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导致人们以为国家要打击资本。企业界一旦产生了这样的判断,以为我们要打击资本,就会非常紧张,就不可能再去搞投资、增加消费。

实际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并不是要打击资本。我们最近讲“资本无序扩张”,不是指整个经济,而是有所指,指资本在5个领域的无序扩张。

第一个房地产。高杠杆、高周转。

第二个教育。义务教育盲目搞各类培训班、学区房,强化了教育焦虑症。

第三个娱乐圈。娱乐圈不断搞饭圈文化、粉圈文化,资本不断包装毫无演技、但有流量的所谓明星。一个老戏骨跟我说,现在都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过去是文艺界的,后来变成演艺界的,现在叫娱乐圈,我接受不了。意思是一下子搞的庸俗化,资本在里面的力量很大,推动了娱乐圈无序扩张。

第四个互联网。一些资本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推动垄断,使得中小企业实在活不下去,不断被盘剥。最近不得不提出要重视线下零售。这样搞下去,中小企业没法生存,导致整个营销成本太高。

第五个金融。一些资本变相地利用科技,叫所谓的金融科技。科技就是科技,不能把金融利用科技也叫科技,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金融利用科技不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不能混淆。甚至把所谓的高利贷包装成普惠金融,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消费者融资不断上升。金融领域无序扩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目前大家讲的所谓资本无序扩张主要集中在这5个领域,不是指整个社会都是资本无序扩张。但这5个领域陆续出台政策,给资本的概念就是要开始打击资本,大家很紧张。

实际上当时出台的主要原因确实不是想打击资本,主要是考虑到一些领域的资本扩张导致了后续一些长久发展问题,所以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后来开始在政策上做调整,调整过程中有的是矫正过往,而且有的是提前没讲清楚,人家干了以后才秋后算账。在4月份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因为大量资本不敢投资,害怕被划到无序扩张里面去。4月29日政治局学习会议上,核心议题是讨论资本问题,这个会是校正认识错误的一个重要会议。

后来对资本问题,强调了6个重点:

第一,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5大生产要素之一,必须继续发挥资本作用,就是资本、劳动、管理、技术、自然资源,这5个要素共同推动了经济增长,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可能打击资本。

第二,资本是逐利的,叫逐利性资本。资本逐利是正常行为,不是无序扩张。

第三,资本是人格化的资本。什么是人格化资本,就是资本实际控制人。所有张三资本、李四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得承认资本是人格化资本,资本不是物,是人,这点我们必须承认。

第四,不同资本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我们应该允许各种资本在中国发展,不能搞单一的国有资本,要搞混合经济,各种资本在中国都有发展空间。

第五,资本逐利过程中有可能和国家宏观政策发生摩擦,甚至对抗,这个时候叫资本无序扩张。

当资本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的时候,叫资本有序运行。所以判断资本是有序运行还是无序扩张的主要指标,就是看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协调。任何企业在逐利过程中都要注意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第六,即便资本出现无序扩张,也不能打击资本,而是导向资本。给资本设计红绿灯制度,要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且如果政策错了,那不是打击资本,是得赔偿的问题。所以强化对资本不是打击,而是导向才行。

导向做不好出了问题,是政府的问题,不能怪资本。比如动不动就罚款,这解决不了问题,你得研究为什么出问题,要以导向为主,尤其研究不要搞秋后算账,动不动罚款几百个亿。所以思想上要树立一个概念,导向而不能打击。

一个同学前几年在东北投资,当时叫保卫蓝天,东北每年种玉米,玉米一收,焚烧玉米秆污染空气,所以政府为保卫蓝天,吸引投资,建了一个发电厂,据说每年烧玉米秆可以发电三个月,既保卫了蓝天又增加电力供应;

从前年开始又要保卫黑土地,得把玉米秆打碎埋在地下,这样发电就没有材料了。其实保卫黑土地的做法也不对,因为东北冬天很冷,打碎玉米秆埋到地下到第二年挖出来还是玉米秆。我说这不是你的错,政府有问题,得共同协商;他说政府提出重搞个水力发电项目,我说别了,过两年又保卫山林,水都不让用,你就麻烦了。我说不行了,要跟政府讲一下怎么补偿。估计他收回来差不多了,因为已经好几年了。

我估计要提振信心、预期好一点的话,得解决关于资本规划那个说法和对去年的做法有点研究,要有一点讲话才行,否则大家还是很紧张。

所以无序扩张的提法和做法导致人们很紧张,不敢投资,这个做法应该做重大调整才行。最近不是讲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资敢投,为什么用民企敢闯?因为民企基本上都是创新路子的,正常路子没有他们的,都得闯,你想想如果你没有个说法的话,他敢闯吗?

所以实际上还是想尽快扭转这个被动局面,让资本能够活跃起来才行。否则的话投资起不来,你再喊、再发货币都没用,货币不变成资本没作用,那叫货币宽松,不叫信用宽松,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

4月29日政治局学习会议有导向意义,但总体在运作上还没有出现一些让人感到确实风向变了的感觉,得要思考一下,下面要解决才行。

原因三:人们担心中国是否会进入金融风险持续爆发的阶段

从2020年开始,金融系统不断暴雷,大量信托资金不能正常兑付,每一个月都在100亿以上,去年差不多1500万个亿左右;房地产流动性出问题,房地产不断暴雷。大家就疑问是不是中国进入了金融暴雷期?中央虽然强调不会出现系统风险,但对大家来讲碰见一件就是系统性的,很紧张,不敢投资,所以金融风险防范是大问题。所以我估计这次宏观上的问题比较复杂,不简单是稳经济大盘,还要化解金融风险。

怎么化解金融风险?从现在来看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财政。因为财政有两个数据涉及到金融风险:

第一个数据是杠杆率。金融风险的爆发,大部分是金融杠杆高引起的,从亚洲金融风波到2008年美国金融风波都是杠杆率太高,引起了金融风险,所以中国要思考未来杠杆率问题。

在中国杠杆率主要有两个数据:一是赤字率,就政府的杠杆率。

每年我们赤字数量占GDP总量的比例叫赤字率,赤字率是杠杆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政府借债情况。过去几十年一直坚持赤字率原则上不能超3%,最高是2019年2.8%;2020年疫情爆发,政府不得不借债,当年赤字率3.6;2021年提出这个不能太高,得解决,去年把赤字率压到3.2%;

今年初国务院对经济形势判断比较乐观,定的目标是2.8%。但为控赤字,要求中央银行今年向政府预交1万亿的利润。但我估计今年不可能完成2.8%,可能会突破3%,但也不会突破的太多。估计7月份以后的财政政策力度会逐步减小。

今年上半年3.4万亿专项债已发放到位,接下来要落实怎么变成项目才行,而不是继续增加。所以,下半年财政政策继续减税减费和加大建设投资,大家不要抱太多奢望,估计不会太高,从728会议已经明显看出来了,主要是对前期政策的落实,因为扩大的后果未来很麻烦。

第二个数据是宏观负债率。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的负债,占GDP总量的比例叫宏观负债率。这个指标一旦超250%,国务院就会去杠杆。

2016年宏观负债率270%,所以2017年就去杠杆,2018年结构性去杠杆,2019年稳杠杆,2019年5月份宏观负债率到了250%左右。2020年底宏观负债率飙升到279%,2021年降到272%,降了7个点。今年估计会反弹,到272%以上。

2021年我国GDP总量114万亿,总负债310万亿,其中企业160万亿左右,政府70万亿左右,个人70万亿左右。这个数据不可能再扩大太多。所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下半年信贷政策不会像第二季度那么宽松了。

所以,防范经营风险第一个层面是:控制赤字率和宏观负债率。

这两个数据是政策调整的重要基础,一个是把赤字率压到3%,明年恢复常态,一个是把宏观负债率压到250%,争取明后年恢复常态,这样可以适当地化解金融风险的产生。

第二个层面是货币。要把货币控制好,既要满足增长的流动性充足,也要防止货币引发未来问题。

货币的供给大致与货币需求平衡,是我们的原则。GDP增长速度,决定我们需要多少货币。M2增长速度等于货币供给速度,净资产增长速度+通胀率等于货币的增长速度,我们大致控制这个等式。而社会融资规模相当于货币需求量,所以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等于货币的需求速度。

我国2021年第四季度M2增长速度10.5%;今年4月份10.5%,5月份11.1%,6月份11.4%,说明货币供给速度很高;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2.7万亿,同比增长11.1%。而上半年GDP增长只有2.5%,不需要这么多货币,说明我们的货币供给很多。

下半年要重点解决信用扩张问题,就是货币出来怎么到企业手里?怎么到实体经济手里?不会再增加货币了。

因为货币出来一定导致价格上涨,一个消费品价格,一个投资品价格,一个资产价格。

消费品价格有的供给很大,涨不起来;大企业不敢投资,大宗商品价格涨的可能性会慢慢降下来;更多钱会冲到资产价格上,就是房价、股价、金价,房价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后面要专门讲,大量货币会走向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会有一波很大的行情。

但深层问题不解决,就算有流动性,大家不要,钱用不起来,货币流不到实体经济中来,就是空转,可能会产生泡沫。

估计三四季度货币政策不会像二季度这么猛,虽然728政治局会议在强调保证流动性充足,但目前已经很充足了,更多充足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个层面是金融。货币和金融不是一回事,货币讨论发多少货币的问题,金融是讨论货币怎么运行的问题。中国目前讨论金融的时候包括6个组成部分。

第一是银行体系,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银行体系三大压力:一是呆坏帐率太高。目前已发布风险的388家,像河南村镇银行,原来银保监会托管的包商银行、恒丰银行,已基本处理完毕,但后续一些城商行、农商行还会出问题,估计还会不断暴雷。

二是资本充足率太低。办银行得自己有钱才行,但大量村镇银行资本投入太低,一旦出事自己解决不了,把国家拖进来。

三是银行的公司治理很差。今年至今,银行反腐近200名高管被抓,好多是四大国有行的,这不光是人的问题,是制度有问题,说明公司治理很差。

所以银行体系目前是要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主要办法也是三条:

第一,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在今年年底以前大幅度降低呆坏帐率。

第二,要求所有银行增加资本金充足率。一旦出事,银行可自己化解风险。

第三,推动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上解决漏洞问题。

在座的诸位要注意,你们银行有没有投资?把钱放在银行要注意了,风险挺麻烦的。

银行暴雷后的三条处理原则:第一,存款人的钱基本都给了;第二,银行创办的股东利益受损;第三,如果钱还不够补窟窿,大额存款利益受损,包商银行大额存款只拿回90%,10%补窟窿。

金融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我们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保险、信托、券商、期货、金融公司都叫非银行金融机构。

现在我们债务里有110万亿来自这些机构,暴雷最多的首先是信托,差不多一年1000多亿,像华信信托70亿窟窿,四川信托200亿窟窿;我们虽然只有68家信托公司,要注意暴雷的量很大。

保险公司现在有4家被托管,后续还有一些麻烦事,因为我们一些保险公司是开发商办的。

金融公司,一个是非国的泛海,国有的华融,已经出事了。

下一步对非金融机构的控制和调整会进一步推动,大家在这方面的投资要注意,雷很大。

金融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中国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债余额是110万亿。这里面分三种债:

第一种是政府债。中央+地方的政府债余额45万亿,政府债没有风险,因为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叫“隐性政府债”,什么是“隐性政府债”?就是它不是政府债。2012年法律上彻底划断了,城投公司、地方融资公司发的债,不是政府债,但老百姓以为是政府债,而且钱还真被政府花了,这个出了问题,债权人要债都不知道跟谁要。

国务院要求尽快解决问题,我估计量在15万亿左右,有的地方政府胆子很大,宣布城投公司可以破产,那是逃债,破产了就不还了。这部分纠纷可能越来越大,一些有钱人会损失很惨。

第二种是信用债,也叫公司债。如果担保抵押做的实,问题不大;如果不实问题就出来了。目前公司债余额30万亿左右,最近暴雷最多的是公司债,大量不能支付,目前总量达到2000亿左右,我估计到年底会有5000亿左右,因为还有一些企业最近也开始暴雷。目前压力最大的是公司债,政府要求债务人想办法尽量还这部分钱,政府不可能兜底,而且也不应该兜底,兜不起这个底。清华紫光债券都暴雷了。

第三种债券就是金融债。金融债30万亿左右,金融债也是可转换债,可变成股东的债。金融机构原则上很难破产,但金融债也有风险。我们在处理包商银行的时候,它在二级市场发了46亿的债,它是不认账的,你的钱打水漂了,金融债也有风险。目前债券市场余额一共是110万亿,公司债暴雷最厉害,目前最主要是解决公司债,要求所有公司必须想办法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国家不能兜底,但是国家有一条可以做,要保证债权人利益。

金融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就是股市,股市目前来看基本是利好消息。

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可能真得依靠股市。原因就是我们“十四五”有个重大改革,就是最大限度降低间接融资比例。

加大对资本市场推动是二十大的重要内容,怎么来扩大资本市场?得让老百姓信它才行,不信就没人买股票。北交所挂牌就标志着国家对资本市场的一种偏重。资本市场目前是一种利好消息,出台了五大对策,要推动和繁荣中国的股市。

第一个对策是修改上市制度,从原来的审核制变成注册制。审核制是政府说了算,注册制是市场说了算,投资人说了算。我们有科创板注册制,北交所注册制,资本说了算,你能不能上市不是政府说了算,要保证高质量企业上市才行,上市之后全面改革。整个A股市场要全面走向注册制,这是第一个对策。

第二个对策是加快退市制的推动,叫多元化退市,主动退市。央企A股企业主动退市,违规财务造假的企业退市,股票价格调到1块钱以下的企业退市。所以最近退市推动力很大,我估计今年有接近100家公司退市。1-7月份退市50多家,垃圾股离开股市,股市能繁荣。加快退市制度推动。

第三个对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目前老百姓不愿买股票的原因,是搞不懂上市公司情况怎么样,而且上市公司老“割韭菜”。大量上市企业,第一减持,第二股票质押,第三收购股票资产,就是套现走人,这种结果股市起不来,整个都是投机性。今年全面整顿上市公司,过去我们老打击投资人,现在风向转了,主要收拾上市公司,全面严格监控,今年强制退市。这次全面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公司治理。

第四条推动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大家知道我们股市稳不下来,没有中长期资金。现在基金数量比上市公司还多,都是短期操作,股市稳定不下来。现在推动中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像保险基金,社保基金,最近一个重要基金进来是外资,外资进入中国一个买中国的国债,我们在国际上发中国国债秒杀就完了。第二买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我们这次还是想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中国股市,都是看好这个企业投资。

第五条发展股市的办法,这次修改刑法的时候,把两个行为纳入了刑法体系,一个是财务造假,一个欺诈上市。

所以欺诈上市,财务造假正式纳入刑法体系,这个威慑力比较强。过去没有刑法处理,只有行政处罚,顶格罚款60万,人家不害怕。

现在一旦发现要坐牢的,一旦坐牢永远打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身份证一刷就出来了。这次刑法修改威慑力很强,最近70家企业主动提出不上市了,退回申请材料,我估计财务有瑕疵,一旦发现财务造假要坐牢。北京最近国际上几个大的会计公司都离开北京,为什么呢?现在中介公司跟企业造假同罪,你也是刑法对待的。

总体来讲繁荣股市大致这五条决策,我估计中国未来大量的资金会进入股市,中国股市,中产投资一定是利好的,大量的资金逐渐进入。让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而股市里面更多的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金融的第五个组成部分是外汇。外汇里金融风险主要靠两个数据,一个是外汇储备量,一个汇率,这两个是影响我们最重要的两个数据。

外汇里金融风险主要靠两个数据,一个是外汇储备量,一个汇率,这两个是影响我们最重要的两个数据。

外汇储备量6月底公布32600亿左右的美金,外汇储备量大家看是上升的,没有出现太多的回落。完全满足我们需要,能满足国际支付。

外汇储备量由三部分构成,一个是我们自己赚的钱,第二借别人钱,第三外资带进来的钱,都称中国外汇储备量。

我们国家外汇储备量在32600亿,我们自己赚的是少数8000亿,我们大量外汇储备量是借别人钱和外资带进来的钱。顺差自己赚钱回来,另外一个借钱比较好借,只要中国发国债基本秒杀,因为老外愿意买中国国债,为什么呢?看好。全世界现在有几个地方是付利率时代,像欧盟、日本,把钱放在银行里面不仅没有利息,还要交保费,所以老外愿意把钱借给我们。另外外资现在有进,外资带来的钱还在增加。中国外汇储备量差不多保证30000亿以上应该没问题,当然不能太多了,这个量基本够了,应该不会有问题。

另外一个汇率,汇率如果本地大幅度贬值可能就会出问题。

最近我调研企业,大部分不敢接订单,原因就是担心人民币升值。努力了半天,汇率还在1:6.48,6.43左右,现在是1:6.4左右,7%的左右是不敢赚钱的。中国升值压力很大,为什么升值了?美元太多了。去年应对所谓的新冠病毒,美国主要办法是印钞票,美国国债到了28万亿美金,美金大幅度贬值,相对人民币升值。我们升值很大的原因是美元印的太多,现在美国总体影响我们很难,原因是美元很难进入我们国家。金融界有“三不理论”,这三件事不能同时实现,一个是汇率基本稳定,一个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是资本自由流动,中国选择前两个。所以美元进不到国内来,因为在中国不能炒外汇,我们没有放开。美元希望流向中国,转嫁他的问题,中国不接盘。

我们应对办法就是出口企业涨价或者不接订单,美元在国内不过夜。

汇率现在是1:6.43,再努力一下1:6.5,我估计我们大量出口企业可以出口了。所以人民币在中国升值的压力我们会想办法释放它,不能让它升的太快了,所以美国在打贸易战,我们所有出口产品提价。进口企业借着美元升值,把自己美元全部变成产品。冲淡美元贬值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外汇这个应该不会有太影响。

金融的第六个组成部分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只有中国有,别的国家都没有。目前互联网金融给我们带来两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金融业态的挑战,要不要承认互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投资平台存在。

互联网两个技术对人类很有意义,一个是记账功能,一个是支付功能。

记账功能导致网上银行的产生,很方便;支付功能,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两条技术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但它要不要作为投资功能存在,就要划问号了!互联网技术没有投资功能,因为它不会防风险。

投资活动的核心是防风险,互联网没有这个功能。最后搞了5000家P2P公司,全倒了,实际恒大财富就是P2P,出问题了,因为它没法防风险。

蚂蚁是最典型的案例,都已审批,临时敲钟,及时阻止,要求蚂蚁回答6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必须回答你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领域,金融就是金融,科技就是科技,两回事。

金融利用科技也不是科技,还是金融,你不能把金融利用科技包装成科技公司,这是两回事。因为金融公司上市是3-5倍,科技公司上市100倍,股价六七十。你说我是金融科技,这个说法伪命题,你是金融,不是科技。

如果是互联网技术,那不叫创新,叫通用技术。互联网创新是硬件创新,就是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APP不属于金融科技创新,是创新,不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指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讨论半天你是金融,而且你不是科技创新公司,所以你不能在科创板上市。

你利用了科技我们承认,但是你是金融不是科技,更不是科技创新,所以不能在科创板上市。第一个问题回答清楚,金融还是科技,不能模糊。利用科技不能叫科技,还是金融。

第二个问题,如果是金融的话,我们要求资本金充足率30%,你是1%,你不是上市,是整改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你如果是金融的哪一种金融,是普惠金融,是市场金融还是高利贷,这三种可以在中国存在,法律保护程序不一样而已。

告诉贷款利率多少,有的公司一报贷款利率,比高利贷还高利贷,你得搞清楚哪一种整改。如果你报了普惠金融,利息是高利贷,对不起,你不是普惠金融。

第四个问题,如果是金融话,你是消费贷还是企业贷?它俩不是一回事,消费贷是个贷,个贷是区域性市场,不是全国性市场。

第五个问题,你如果是金融的话,金融的企业必须有个制度设计,防风险的制度设计,金融都有这一条,你防风险要有制度设计。

银行制度设计要有担保和抵押,银行防风险就是担保抵押,这是他选择的。你不承认它可以,你是哪一种?比如说你是信用,可以,哪一种信用?是过去信用还是未来信用?

过去信用不能设为问题,因为有人欠你钱,过去还,现在不一定还。必须是未来信用,未来信用贷款要有详细资料,一系列资料才能证明你有没有信用,如果企业贷从事什么产业的,这些年盈利多少,利润多少,资产情况怎么样。你想校园贷,等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校园贷有600亿不能按时还款,结果都是大学生,抓他还是把把列入老赖,最后都转嫁给银行。

那怎么能行呢?你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防风险制度设计才行,所以取消了校园贷,美丽贷,你这个风险很大。不应该这么高的消费,最后还不了钱,那风险都是银行的,这个不行。所以不是上市,是整改的问题。这是所谓第五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如果按照法律规定,金融必须监管,包括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都得监管。

像支付宝就是金融基础设施,APP属于金融基础设施,都必须监管。而且监管叫串通式监管,告诉你,你不能说我是投资公司,对不起,自然人是谁,谁是实际控制人,明白交出来,要交出自然人来,不能是我是某某投资公司。资本都有实际控制人,都是谁,把自然人拿出来,这一拿出来麻烦大了。大家注意,这是风险防范的问题。

结果这6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终止蚂蚁上市了。京东一看,哥们儿不上了,程序也不走了。这就告诉大家决策层对于互联网作为投资的功能是不赞成的,因为确实风险太大。

第二个挑战是货币制度挑战。现在我国是法定货币制度,全世界都一样,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发行货币。

现在互联网有个所谓的区块链技术,既可以多中心,又可以保证交易安全性。所以有人用它推出新货币制度,像比特币、狗币、猫币等100多种,这是个人发货币。个人发货币和国家货币是两种不同制度,如果国家发货币这个制度没有被否定的话,你那个就不叫币,叫高科技游戏。

国务院去年发文,严厉打击虚拟货币和采矿活动,比特币是违法的,所有的挖矿的机器必须办理手续,正式发文了。挖矿机98%在中国,因为大量耗电,夏天在四川,冬天内蒙,冬天火电便宜,夏天水电便宜;国务院发文全面清查,只查电表,一看就知道是不是挖矿机,统统查,统统赶走,现在一台都没有了。

最近网上又忽悠,说中国搞数字货币了,比特币一定大有前途。大家注意数字货币和比特币是两回事,虚拟货币是个人发币,数字货币是国家货币,还属于法定货币制度;与纸质货币相比,只是货币形态不同而已,一个是纸币,一个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在中国是违法的,不要再搞了。

不是一回事,千万别这样投资了,咱们有的同学投,我一再提醒大家注意一下,一下撞了就很麻烦,把你多少年钱搞完了,所以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定论了,所以互联网金这两大问题都有回答,说大家不要这个问题琢磨问题了,我觉得没多大意义。

总体来讲,金融大致包括这6个组成部分,那么目前化解金融风险6个部分都有政策,建议大家注意一下。

第二个深层次问题:需求收缩。

没有需求就没有增长,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原因做分析,目前来看也是三个原因。

原因一:新冠病毒和防疫政策引发需求收缩。

新冠病毒爆发后,首先导致第三产业受到重大影响,餐饮商贸、旅游休闲、娱乐出行、高铁航空等,出现一系列亏损。

今年影响到第二产业,上海因疫情封控近三个月。上海是中国第二产业的核心地,港口、设备制造、造船工业等是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在中国是一流的。上海封控影响到长三角,乃至全国,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了冲击,第二产业受到重大冲击。今年二季度GDP增长之所以掉到0.4%,就是疫情不仅影响第三产业,还影响到第二产业,导致收入急剧下行。

有个问题要区分,即所谓的新冠病毒本身和防疫政策,这两个对经济影响分开才行。现在大家对新冠病毒并不害怕,反而害怕防疫政策。

抗击病毒就两条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打疫苗,产生抗体。后来疫苗找到了,但大家不愿意打,两个原因:一是打了没用,照样得核酸检测、隔离,而且也没证明它确实有用,因为有好多人打了疫苗还被感染;二是害怕后遗症。

第二个办法是隔离。第一,隔离范围应该有多大?第二,隔离的方法,是居家隔离还是集中隔离?哪个方法好?上海四五月份感染60万人,死亡588人,死亡者平均年龄82岁,没有70岁以下的,都是有基础病的人死了,而且都是死在4月17号以后隔离到方舱死的。第三,隔离时间多长?原来14天,最近7天,能不能再短一点?

我们在建议要调整政策,但我估计很难,728会议报告,要从政治上看防疫问题。所以这个问题解决,要么就是疫情没了,要么调整防疫政策,不然解决不了;如果这个不解决,我估计经济衰退还会继续。

原因二:房地产收缩。

在某种意义上,房地产已经开始脱离中国经济了。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首先每年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是7个点以上,结合上下游统计的话,每年20个点是和房地产有关的;其次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解决了7000万人的就业;

第三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依赖度35%-55%。所以这三大贡献非常大。但是这个产业,过去贡献大,建立在所谓的高杠杆、高增长、高周转的模式之上,这种模式能持续到什么时候需要预判一下,内部报告估计2019房地产到了顶峰,依靠原有模式,未来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不可能再创新高了。

我们预计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一个是房地产企业主动调整,另一个是政府干预调整。2020年疫情爆发后,5月份房地再次起来了,进入又一个拿地的高峰期,所以在2020年底,决策层发现靠自我调整不可能,只能干预。同时39%的银行信贷流向了房地产,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所以决策层2021年开始干预房地产,干预的办法是4条:

一是要求所有房地产商的杠杆率必须保证在要求的水平上面,而且这个杠杆率划了三道红线,要求必须降到三道红线以下。

二是所谓金融机构给个人购房放贷以及房地产贷款要守住一个上线,不能超过所规定的上线。

三是提出来房地产税将要所谓开始试点推行,前天看到人大关于这个问题的两个文件已经出台了,这是个信号告诉大家,房地产不仅是投资的,还要交税,不要光思考资本属性。

四是房地产商的资金全面监控,防止引发太多的烂尾,影响消费者的权益。

这四条对策核心内容是抑制房地产的资本属性,四个对策没有错,但是做的过程当中有些地方过度,损害了房地产消费属性。

因此中央明确提出,我们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房地产消费属性的问题,因为它影响了我们整个需求,所以给房地产提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加大保障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建设,这是消费属性。既能够解决新城市人和年轻人住房问题,又能够推动建筑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有意义的。

第二句话:商品房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什么叫合理需求?两个是合理需求,一个是刚需,一个是改善性需求,这个边界跟内涵还是需要讨论的。

第三句话:房地产要健康发展跟良性循环,那就是从消费的属性来讲,我们强调它的健康跟良性循环。

怎么发展?得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件事,就是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未来将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件事,就是一城一策,以房地产和一个城市的价值跟人口状况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很大差别,房地产管控政策如果统一来施行,一定会损害消费型的需求,应该一城一策。就是所有的所谓房地产商必须尊重房地产经济规律,就是消费属性和资本属性这两种属性中间,消费属性为基础,不要在没有消费属性的地方盖房子了,盖的基础出现泡沫跟浪费。

第三件事,就是所谓的我们对于已经出现了这种风险的房地产商,要加快解决风险问题,坚持市场化原则和法治化原则。

所以,我想如果这三件事情能够做好,房地产是不是大致上可以实现所谓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此,目前中央强调的房地产三句话,是从需求消费型房地产来讲讨论问题,讨论消费属性,而不是强调资本属性。

最近有人讲房地产风声变了,实际上大家理解错了,去年抑制房地产过度的资本属性,现在三条主要推动房地产消费属性,房地产产业的办法就是抑制过热的资本属性,推动有效的消费属性,这个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短期内可以把房地产问题处理好,我估计需求收缩的情况大大改观,这是第一个消费需求收缩。

原因三:投资从去年3月份开始下降

企业投资整个萎缩的很厉害,尤其民营企业投资大规模收缩。所以要解决需求收缩的问题,就必须想办法启动投资,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下半年政府公共产品投资会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有五个:

第一个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三个领域,

第二个新基建,包括三个,一个是信息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5G、光纤第二个融合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融合类就是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比如充电、智能交通,第三个是科创类,所谓的大科学装置、现代化实验室、科创中心等

第三个城市化,城市化分为国家级都市圈、省会城市、省内副中心城市、县级城市4个层面。

第四个生态环境投资,已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公园目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体系。

第五个是公共卫生体系投资,好多地方要建立永久性方舱医院,构造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投资。

所以这五类是政府目前决定的公共产品投资为了弥补社会需求不足,让需求能够尽快起来,因为个人的投资消费,企业消费的启动是个很慢的过程,要很快把需求拉起来的话,那就必须通过投资,所以公共产品投资成了目前启动需求的重要一条。

第三个深层次问题: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现在成了我们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就是供应链、产业链受到最大冲击,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

原因一:中国处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

最近,我们调研组深深感觉到中国供给冲击的压力较大,原因是经济存在短板。最害怕海外断供,一断供整个产业就停产了,没法运转,为什么?我们存在巨大的短板。有五个短板非常明显。

第一,高端发动机不行。发动机涉及到高端俩字我们都不行,大到飞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航母柴油发动机,小到呼吸发动机我们都不行,一断供我们就趴下了。

第二,材料不行。我们基本的50%材料靠进口的,大到飞机轮胎轴承钢,小到热水器烧100度把电断开的传感器,我们都不行,材料是我们一大短板,材料导致我们的压力非常大,一断供我们就没法运转了。

第三,数控机床不行。很多零部件人生产不出来,靠数控机床完成,而恰恰我们数控机床不行,人家一旦“卡脖子”,我们就趴下了。制造生产好多零部件人生产不出来了,要靠数控机床完成,是一大短板。

第四,生物医药不行。许多基础药我们是靠进口的,治疗癌症的药,常见病的基础药是进口的,像高血压降压药是进口的,我们生物医药严重的短缺。

第五,信息的硬件不行。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一旦“卡脖子”我们就趴下了,前几年中国汽车生产突然之间下滑的原因是没有芯片了,现在智能化,所谓的数字化非常快,我们恰恰芯片不行。

原因二: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打压中国优势的优势制造业。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从过去的合作与竞争转向了威胁与竞争。拜登上台后只访问了韩国、日本而不随访中国,而且直奔韩国和日本的芯片制造企业,把韩国、日本的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控制,让中国人不能升级换代。另外拉拢印度、东南亚国家,争夺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市场。

原因三:大宗商品涨价,中国企业无法消化

世界的大中小商品全部涨价,我们企业没法承受这种涨价,结果原料材料一涨价,大量中国企业也倒闭了。

为化解这三个原因,中长期来看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尽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国必须下决心要真正把科技创新当作大事来抓,喊口号没用,得解决短板问题,靠别人是不可能的。要推动科技创新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是烧钱行为,没有钱怎么搞。首先财政每年的科技创新投资不低于7%,增长速度不低于7%;其次科创板允许社会资本进入,让大量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第二,构建物质基础。加快建设新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现代化实验室,没有这些物质基础是没法科技创新。

第三,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最大办法就修改知识产权制度,凡是参与某种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可分享产权和创新带来的经济收益。

第四,重视基础研究。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必须依靠基础研究的,所以每年科技创新的资金的8%用于基础研究的规定已经定下来了。

第二件事是要协调好中美关系。

美国还是处于世界的领导地位,中美之间应该是有合作、竞争、对抗,但是要注意最好减少对抗。美国现在通过乌克兰来消耗俄罗斯,通过台海消耗中国的意图很明显。我们怎么办?要靠智慧。我不太赞成有人动不动就打,我觉得还得想办法协调好中美关系,减少对抗,大国竞争很正常,但不要走上对抗。战争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害怕美国故意把你要挑逗起来,让你动武,然后像乌克兰把俄罗斯拖住一样,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粮食的主要输出国,我们就靠勤劳的双手,靠制造业,一天不干活就没东西了。所以我觉得要搞好中美关系,长期这样对抗下去也不是办法。

第三件事就是要深化改革。中国还得继续改革,我们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怎么改?有三件事必须坚持:

第一,市场经济绝不能动摇。中国必须坚持市场经济,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靠市场经济起来的,市场经济方向绝不能动摇,千万不能走回头路。

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一定坚持混合经济,既承认国有经济,也强调民营经济,我们是混合经济,民营经济、国有经济中国都能得以有效发展,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千万不要围绕国有经济去想办法要压制民营经济,那是有问题的。“国进民退”搞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丧失我们竞争力。

第三,发展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未来必须要坚持的方向,不是有法律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有三个要点:

一是尊重财产,财产上不能搞民主集中制的,那是多数人暴政。

二是尊重权利,尊重个人人权和企业独立法人权。

三是尊重契约,有合同都得遵守,要尊重契约,契约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如果我们能解决上面讲的这三个深层的问题的话,中国第三、第四季度经济会适当的开始恢复的,但达到预定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到明年第一季度,我们能起来就很不错了,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

所以我估计第三、第四季度大家不要有太高的奢望,第四季度能到4.8%,达到一季度的水平就不错了,我们按照这样努力做好事情就行,不要抱太大幻想。

我给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供在座的各位参考。所谓情况也不是我的学术思想,是综合了最近各个方面的一些信息和决定,作为信息传递给大家,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提问:黄金现在值得买吗?

回答:黄金的增值保值时间长,从100多增长到这么高,差不多五六年时间,而且黄金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是货币,买一点是可以,别买太多了。

个人来讲,第一买点好房子,第二买点好股票,第三买点黄金,如果这还要出问题,那就认命吧。我们只能适应历史,不能创造历史,历史决定人,不是人决定历史。

提问:现在合适投资康养吗?

回答:康养是没问题的,企业投资康养是个很大的方向,而且康养我一直建议房地产首先搞,因为他有物业管理,这个小区事他都知道。

企业投资现在就是4个方向:第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第二现代制造业,飞机、高铁。第三消费类产业,吃穿用住行。第四服务业,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等。这4类产业在中国有很大空间,市场还在,可以做点投资。

产业互联网属于服务业范畴,和数字经济有点相似,所以产业互联网不像消费互联网,还有别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服务业范畴,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的整合,做一点没问题,空间是存在的,中国市场总体来讲比较大,怎么选择切入是个问题。

凡是大部分人看着有好处的,你要注意!要画个问号的!少数人反映这个还可以,你要注意,这个可能有前途!因为投资有时候不是一个多数服从少数的问题,就是完全依靠这种感觉才能完成。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8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24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89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3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404人

内蒙古遴选笔试宝典+内蒙古时政热点

120.00

销售 941件
浏览 2479人

贵州省/市遴选笔试宝典+贵州时政热点

120.00

销售 764件
浏览 2352人

福建省/市遴选笔试宝典+福建时政热点

120.00

销售 697件
浏览 4338人

广西区/市遴选笔试宝典+广西时政热点

120.00

销售 974件
浏览 2613人

河南省/市遴选笔试宝典+河南时政热点

120.00

销售 938件
浏览 3229人

【必备】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

150.00

销售 580000件
浏览 5093人

【必备】公文写作宝典

100.00

销售 0件
浏览 2106人

【必备】案例分析宝典

100.00

销售 0件
浏览 2214人

【必备】北辰遴选学员优秀习作集

80.00

销售 894件
浏览 3027人

【必备】公务员遴选面试宝典

150.00

销售 441件
浏览 3350人

【电子】2024年3月笔试考题月刊

30.00

销售 0件
浏览 149人

【电子】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季刊

30.00

销售 30件
浏览 153人

【电子】2024年2月笔试考题月刊

30.00

销售 6666件
浏览 209人

【电子】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0.00

销售 2356件
浏览 295人

【电子】2024年1月笔试考题月刊

30.00

销售 65465件
浏览 1331人

北辰遴选行胜于言随行杯

128.00

销售 0件
浏览 251人

北辰遴选上岸靠我两用靠枕被

68.00

销售 0件
浏览 170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