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6月17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托举着壮美升空,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在入轨约6.5个小时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实施的首次快速交会对接,也创造了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最快载人对接记录。随后,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航天员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18时48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意义分析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中国航天员首御“天和”巡太空,彰显科技自立自强,彰显中国科技自信。
深入分析
御“天和”巡太空,自信来自中国自主技术。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人类迈出地球摇篮的必备技术。可以说,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人类进入航天时代60余年来,仅有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自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项以来,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神舟”“天宫”“天舟”等历次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太空加油”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航天员进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员御“天和”巡太空,展现出科技自立的强大能力,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御“天和”巡太空,自信来自中国自研芯片。长久以来,缺“芯”一直是中国航天最深刻的痛。抗辐射集成电路是太空探索的共性基础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为了实现中国航天芯片的自主可控, 2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一直在潜心钻研和不懈攻关,终获重大突破。此次任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使用国产芯片;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依托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测控由地基测控为主全面转为天基测控为主,地面站船测控为辅,减少对测站、测量船的需求,既扩大了测控覆盖率,又节约了任务成本。
御“天和”巡太空,自信来自中国优秀人才。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为了建设航天强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提出新的科研方向,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科技的差距;坚持自主创新,努力突破技术封锁,凭借自力更生硬闯出一条航天发展道路;大力发扬新时代航天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推动航天科技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结尾
“驱驰万里道,驾驭必乘黄。”御“天和”巡太空,只是大国科技加速奔腾、向越来越多“科学无人区”挺进的一个缩影。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必将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