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给年轻干部提48个字的总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严守规矩、不逾底线”。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时刻警醒自己,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从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发布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年轻干部腐败案件时有发生,腐败低龄化现象突显。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特别指出,要“高度关注年轻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加强教育管理监督。”那么,腐败低龄化有什么特征?因何产生?如何针对性地预防腐败低龄化?
特征
腐败低龄化作为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通常是指一部分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35岁及以下的年轻干部甚至“90后”却因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相关的案例表明,年轻干部腐败正在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亟需引起足够警惕的社会问题。例如,2020年3月2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北京市的三起年轻干部腐败案件,其中两人为90后,一人为80后。职务犯罪中“35岁腐败”“30岁腐败”等“朝阳腐败”现象与“59岁腐败”“49岁腐败”等“夕阳腐败”“中年腐败”并存的事实表明,腐败的发生概率与年龄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从总体上看,年轻干部的平均学历比中年干部要高,但学历高并不等同于抗腐能力强、廉洁程度高。其实,就腐败而言,不存在高危人群,只存在高危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就是高危权力。这种权力无论掌握在年轻人抑或年长者手中,都容易出现腐败。腐败低龄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