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广东、山西、贵州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覆盖零售、餐饮、文旅、住宿、体育等多个重点领域,向民众让利。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因为疫情冲击,不少地方的居民在外出购物、就餐等方面的频次明显减少,这使得消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为此,广东、山西、贵州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覆盖零售、餐饮、文旅、住宿、体育等多个重点领域,向民众让利。
意义分析
各地发放消费券,结合企业让利,旨在快速拉动居民消费意愿,通过杠杆效应撬动并疏通受阻的实体和线上消费循环。在帮助企业获得终端客流、客单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消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稳市场主体,更会为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奠定坚实基础。
对策措施
做加法,就是让消费券的覆盖人群更广、种类更多。总的来说,现在各地发放的优惠券总额都已不少,比如贵州发放了1.4亿消费券,山西太原发放了1.2亿消费券等等。但与各地的人口数量相比,这些消费券显得有些“毛毛雨”,一些网友反映抢不到消费券。所以,有必要把消费券的总额再增加些、让每个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都得到满足。同时,除了衣食住行等大众消费外,露营、蹦极等小众消费也不妨推出消费券。
做减法,就是让消费券的使用更便捷,减少限制规定。目前一些消费券的使用期限较短,比如某地5月底发放的新能源车消费券,要求5月31日前提交购车手续才能使用,这使得一些消费者不得已放弃使用。再如,一些地方的旅游消费券,只在工作日半价,这使得不少工薪族难以使用。做好减法,尽快减少优惠券里的各种使用限制,以更大的诚意让利于民。
做乘法,就是把优惠券与商家的优惠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乘数效应。一些商家对于使用优惠券的消费者,就不允许再享受商家的优惠。这使得一些顾客觉得优惠券的打折力度不够,从而不愿消费。为了让财政出资补贴的消费券真正发挥作用,商家应自觉让渡一部分利益,与消费券做好对接。这才能真正发挥消费的聚集效应,实现“多赢”局面。当然,相关部门也应对此做好沟通、对接工作。
做除法,就是做好消费券在各领域的分配工作。总额不低的消费券,在分配时既不能“大水漫灌”,平均分配到所有消费领域;也不能“冷热不均”,让有的行业撑死有的行业饿死。各地应用好大数据分析,在发券前精准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潜在消费能力。对于消费热度高的餐饮、百货等行业,不妨多分配些消费券额度;对消费群体较少的行业,则不妨适量降低分配额度。同时,根据现实情况,在以后批次的消费券发放时,适时调整分配比例。
结尾
总之,作为一项惠民措施,做好消费券里的加减乘除法,让其真正成为消费者得利、商家大卖、消费市场重振的“导火索”,相关部门还有很多配套工作要做。绝不是发了消费券,这项工作就结束了。让发了的消费券真正使用好,是民众的期盼,也是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