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1213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1213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2-12-13| 来源:北辰遴选

议论文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维护和平  

侵华日军士兵所著《阵中日志》、从事大规模细菌战与毒气战研究试验的日军“荣第1644部队”照片、“南京陷落”儿童教育戏剧卡片……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2022年新征文物史料,共计453件(套)。这些文物史料,再一次确证了侵华日军当年的罪恶暴行,进一步深化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成为中国人民永难抚平的伤痛。在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为的是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为的是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为的是宣示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郑重地宣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在南京等多地大肆屠城、烧杀淫掠;将至少20万以上的妇女强征为“慰安妇”,使她们遭受旷古未闻的苦难;公然违反国际法规,进行残酷的细菌战与化学战;用尽各种方法滥杀无辜百姓,在抗日根据地野蛮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日本军国主义一桩又一桩残暴侵略行径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都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可以告慰先辈的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我们要铭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卓著贡献的英雄烈士,发扬他们的精神、汲取奋发的力量,为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新的更大的业绩。

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南京“和平大钟”深沉悠远的钟声响起,寄托对死难者的追思缅怀,也激荡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壮志。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人民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我们坚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李洪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4 版)


秋粮满仓,端牢“中国饭碗”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从东北平原到华北粮仓,从塞上江南到鱼米之乡,处处呈现粮满囤、谷满仓的丰收景象,我们迎来又一年秋粮丰收。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来之不易。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既克服了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今夏长江流域局部严重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风险挑战。粮食生产延续好形势,背后是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坚定决心,也离不开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的辛勤耕耘。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家粮食安全了,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基础。新时代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裕、市场稳定,与国际粮食市场大起大落形成鲜明对比。事实证明,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

岁稔年丰令人欣喜。然而,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着眼未来,必须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的根基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安全,人、地、技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守住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耕地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技要素不断向广袤田野聚集,促进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要回答好“谁来种地”这道必答题。以实现粮食稳产与农民增收互促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让一系列稳预期、增效益的好政策落实落细,确保种粮农民有钱挣,有效激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眼下,正值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民正抢抓农时,采取有力措施,为下一季粮食稳产丰收夯实基础。在希望的田野上铆足干劲、接续奋斗,我们定能迎来一个又一个穰穰满家的丰收年景,依靠自身力量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朱 隽;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6 版)


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责任担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这为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好信访工作,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以“事不在小、关键在办、关键在早”的态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只有在信访工作中扛牢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才能充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是信访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源头化解矛盾,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重点领域问题及重复信访积案,敢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信访渠道越畅通,诉求解决越高效,群众才会越满意。构建信访工作新格局,要畅通并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信访部门应主动把握新要求、研究新情况,做到群众上访与干部下访并重、线上反映问题与线下了解情况并行,不断提升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和人性化的服务。打破思维惯性,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信访事项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必能有效提升新时代信访工作的活力。

完善信访制度,是推动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举。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制度化促进规范化、实现长效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好《信访工作条例》,确保信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紧贴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谋划和推进信访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信访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同时,应严格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动各种问题在制度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

也要看到,一些社会矛盾牵涉诸多方面,成因错综复杂,做好信访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力。要把通过信访渠道维护群众利益放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大局中来谋划,作为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做好信访工作,不能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一种工作方法、一项工作机制。只有统筹各方资源,凝聚齐抓共管的共治力量,才能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突出矛盾的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

奋进新征程,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责任重大。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提高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始终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信访工作,我们一定能切实维护好群众合理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雪楚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6 版)


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

二级以上医院和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针对一部分人有核酸检测方面的需求,要求不能随意撤除核酸采样的点位;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打通老年人接种“最后一百米”……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在落实落细各项政策要求同时,努力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实招、解难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性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为群众办事、解决实际问题上用心用情用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面对病毒变异新特性和疫情形势新变化,我们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近三年的战“疫”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当前,随着新冠病毒传播力增强、致病力减弱,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十条优化措施,对群众关心的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管理,高风险区划定封控,老年人疫苗接种和群众就医用药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和涉疫安全保障等防控工作进行了优化,这对落实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是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越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加顽强的意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务实的行动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各项工作务必抓得更细、落得更实,不仅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防止“一放了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拿出更多实招。要畅通“接诉即办”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回应解决,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保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回望近三年的抗疫斗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面对这场世纪疫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仲 音;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7 版)


着力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作出重大部署。制造强、质量强、贸易强,中国品牌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品牌建设,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为加快品牌建设步伐、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以中国品牌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遵循。

近年来,中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成为知名品牌,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名牌。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中国品牌展示之窗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多年来坚持为中国品牌建设鼓与呼,为促进中国品牌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爬坡过坎,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依然是世界经济稳定之锚和增长之源。这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底气所在,更是中国品牌升级的难得机遇。希望新闻媒体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着力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

第一,讲好中国品牌质量提升的故事。现在,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既是承载者也是助推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讲好中国品牌质量不断提升、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的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品牌发展壮大、做优做强的发展历程,推动更多中国品牌成长为世界名牌,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品牌力量。

第二,讲好中国品牌创新发展的故事。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重视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推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百姓日常需要的新产品,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讲好中国企业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品牌背后匠人、匠心、匠造的责任担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第三,讲好中国品牌惠及民生的故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离不开更多品牌产品的供给。我们要讲好中国品牌满足人民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故事,充分展示消费者在使用中国品牌中的良好体验,密切关注品牌供给创造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优质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促进中国品牌赢得更多市场空间。

第四,讲好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故事。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中国品牌在世界市场上更受认可和青睐。我们要讲好中国品牌走向市场、造福全球的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品牌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品质体验,同时进一步提炼中国品牌的文化价值,展现中国品牌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中国品牌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

一个好品牌的塑造,离不开时间的沉淀,也离不开口碑的积累。推动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追求卓越、久久为功,需要政府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也需要专家学者奉献聪明才智,需要新闻媒体提供更多舆论支持。希望大家在本届论坛上充分交流思想、相互启发碰撞,为助推新时代中国品牌建设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中宣部副部长 孙业礼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9 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实践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先进政党领导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陈志刚;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13 版)


策论文


以中国品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我国品牌建设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取得积极进展,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和实践深刻变革,我国品牌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国品牌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推动我国从品牌大国向品牌强国迈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第一,建设品牌强国,要聚焦实体经济,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各类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好做强主业,稳扎稳打练好内功、做好产品,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建设品牌强国,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引导企业向应用基础研究等创新链前端延伸,催生更多自主创新、颠覆性创新成果。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监管和惩戒体系、严厉打击仿冒侵权行为,为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建设品牌强国,要适应国内需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引导企业主动融入科技进步、产业变革的进程,持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适应新业态,不断满足、激发和引领新需求,做大做强民族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建设品牌强国,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我们要激发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为他们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敢干、敢闯、敢投的企业多起来。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要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家长期聚焦主业,深耕实业,从根本上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

第五,建设品牌强国,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国的企业和品牌要想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点亮自我特色,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品牌注入差异化的品牌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提炼精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同时,也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国际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文化认同,在促进跨文化沟通中擦亮中国品牌,推动更多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白玛赤林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09 版)


把握关键  系统施策

推动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把握标准、质量、创新、信誉和文化等关键要素,系统施策。

推动品牌建设需要强化标准之“基”。我们引导全国4.3万余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推动1900多家企业、3000多项企业标准成为“领跑者”。同时,对2000多项产业体系重大标准进行优化。

推动品牌建设需要走以质取胜之“路”。我们狠抓食品药品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更多放心、安全的优秀品牌。同时,培育一批设计精良、生产精细、服务精心的“中国精品”。

推动品牌建设需要激发创新之“力”。我们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推进质量关键共性技术、重大颠覆性技术突破。我们倡导质量管理创新,练好品牌的管理内功。

推动品牌建设需要坚守信誉之“本”。我们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大力推行高端产品质量认证,激励企业质量诚信自律。我们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企业权益和声誉。

推动品牌建设需要铸就文化之“魂”。我们广泛开展全国“质量月”等群众性活动,厚植企业质量文化,让中国质量、中国品牌成为诠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10 版)


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亿万人民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下,才能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在一个14亿多人口、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步调一致向前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有明确奋斗目标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根本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发挥人民创造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必须发挥人民创造伟力。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使人民意志更充分体现在各项决策中,把人民创造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和政策,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上来。

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新征程上,要不断完善大统战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团结和斗争的关系,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冉小毅;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13 版)


理论文章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做好中央银行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引领,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夯实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意义

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演进为以国家或国家联盟为单位的现代中央银行。现代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调节货币供应和流通,维护币值稳定;调控金融活动,推进金融改革,加强资源跨时空有效配置,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如果中央银行履职不到位,就可能出现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或者发生通货紧缩,甚至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在石家庄正式成立,前身是中央苏区时期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自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中央银行定位。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一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涵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价值取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中央银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整个金融系统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条件。二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短期压力,以及人口老龄化、区域经济分化、潜在增长率下降等中长期挑战。中央银行要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稳妥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这也对中央银行自身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金融运行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外部冲击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金融的一些风险隐患可能“水落石出”。中央银行要在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廉政上达到更高标准、落实更严要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而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又是金融的根基和血脉,因此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事业和中央银行工作。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紧扣时代脉搏,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我国的现代中央银行,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中央银行。金融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管金融的体制机制,才能确保金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和发展导向。中国人民银行要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高效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成为党执政兴国的坚强支柱。

我国的现代中央银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性,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民银行要着力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的现代中央银行,是立足中国国情的中央银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过几轮严重通货膨胀,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党中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坚决维护币值稳定,明确财政赤字不得向央行透支,这带来了近30年来我国货币金融环境的长期基本稳定。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中国人民银行要继承优良传统,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实施有利于金融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

我国的现代中央银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这表明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也是市场主体,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运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调节货币和利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开展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时,要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依法保护产权和人民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我国的现代中央银行,是借鉴国际金融发展有益实践经验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被广泛接受的行为规则,包括:为维护币值稳定,央行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通胀或经济增速偏离目标水平时,央行应当灵活调整利率;为避免道德风险,央行发放再贷款要有合格抵押品并收取适当利息;为防范风险传染,央行可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等等。我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可借鉴上述有益经验,并吸取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断提升中央银行的履职成效。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举措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中央银行要管好货币总闸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保持政策定力,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们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较低,人民币汇率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物价走势整体可控,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简单地说,正常的货币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政策的情况。与其相对应的是在零利率或负利率情况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正常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储蓄和收入合理增长,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斜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形态。

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均衡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中央银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效管理和引导市场预期。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立业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成绩卓著。当前,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推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是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是分步建设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序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三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进行评价。四是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推动形成碳排放权的合理价格。五是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引领国际标准制定。

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提高全球竞争力。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多边债务重组中坚决维护我国海外债权利益。对于海外债权,按照“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决策谁负责风险补偿”的原则,由金融机构和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相关决策部门充分考虑项目的金融可持续性,负责风险补偿。

(三)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各市场主体依法承担经营失败损失的法律责任。做金融是要有本钱的,金融机构股东要保证做实资本,资产扩张必须受资本金的约束。如果经营失败出现风险,也要首先进行“自救”,即通过资本盈余吸收损失,如果不够,则由股东根据自身出资依法承担损失,直至股本清零。如果“自救”失败,则股东承担机构破产重组或清算的法律后果,此时为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他救”机制和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开始发挥作用。

大规模的“他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安排。“他救”客观上不利于形成风险自担的正向激励,往往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问题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例如,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有大型银行和农信社因职责和产权不清、行政干预严重等政策性原因积累了大量经济转轨风险。对此,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化解了风险,通过发行国债、外汇储备、央行票据、地方政府专项借款等注入资本金,并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果断处置。通过“花钱买机制”,建立了资本约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或央行出资的“他救”,一般以原股东破产清零为前提条件,要慎用,防止道德风险。

“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金融机构及股东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救”风险的主体责任。金融机构要建立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按照监管规则计提拨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塑造金融机构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尊重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权,减少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推动资不抵债的机构有序市场化退出,通过股权清零、大额债权打折承担损失。

“自救”能力来源于市场经济下机构的股东出资和可持续经营产生的收益,“自救”的动力和自觉性来源于有效的监管。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是建立在预算硬约束基础上的,市场主体以自己的资本充足率为约束,股东负有主体责任,在出现坏账时,用拨备、核销、补资本的方式满足监管要求,保持自身稳健性。2017年至2021年5年间,银行业机构共计提贷款拨备超过8万亿元、核销不良资产超过6万亿元、补充资本金超过10万亿元。可见,商业银行的“自救”能力是在产权和监管的约束下,主要由自身的税后资源来实现的。

(四)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18年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但与此同时,监管不到位成为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一是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对股东监管,防止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原则,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和处置,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三是加强监管执法,丰富执法手段,强化与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部门协作。四是加快监管科技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数据标准统一和监管共享。五是强化监管问责,查处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六是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确保全国一盘棋,监管无死角。

构建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机制。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是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的前提,金融监管者负责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是金融风险的最早发现者,也应当是金融风险的纠正和处置者。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金融监管权力与风险处置义务并未完全匹配。金融监管部门只有切实承担风险处置责任,才会真正努力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才有助于促进各方形成防范化解风险的正确预期。因此,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担责”原则,依法合规压实各方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监管部门承担所监管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地方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承担风险处置属地责任。

实行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的钱”与“央行的钱”存在本质区别。财政部门收入源于税收,支出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央银行拥有法定的发钞权,开展货币政策操作,实现维护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在此过程中附带产生收益或者亏损。如果允许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靠印票子满足财政支出需求,最终将引发恶性通胀,财政也不可持续并产生债务危机。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规定,实行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稳定和改革成本应当年计提拨备,按程序尽快核销,并充实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资本,实现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可持续,进而保障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履职,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并以此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易 纲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3日   第 13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7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11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80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7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11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80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7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11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80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7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11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80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7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11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80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5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