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两眼黑 但需一腔血
——浅谈翻越遴选之山的路径
鱼跃老师
身在亚洲最大政府单体建筑——山东龙奥大厦,望着窗外的远山和盎然的春色,心中感到无比安宁。但窗外肆虐的风还仿佛在提醒自己,冬天尚未走远,就像曾经在基层艰难挣扎的记忆。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公务员是个相对不错的职业,工作稳定、地位较高、收入可观,但括弧是市级及以上,区县和乡镇(街道)的同志太苦太累太忙,晋升的天花板又触手可及。在国家公务员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遴选是由基层通向省市乃至中央的一条捷径,甚至是唯一之路。遴选是一座高山,每个怀揣梦想、不甘于现状的基层公务员必须翻越它!但翻越它也不是易事,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翻越遴选这座大山时,很多考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一是看不清这座山。这里面又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提笔上马、说走就走。这类考生其实算不得真正的遴选攀登者,只是业余爱好者,他们信奉的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万一有呢?”,他们不会精心准备攀登工具,不会花苦功夫研究这座山,遴选来了就去考,考完就忘了,因为这不是他们内心必须完成的目标。这类考生当然也有考上的,但是不多,就像中大奖一样,如果大家觉得自己足够幸运,也可以如此,来去如风,潇潇洒洒。第二种,埋头赶路、不看导航。这类考生往往只看自己走了多少里,不去看还有多少里到达山巅,不去看自己偏离了目标多少里,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做了一套又一套的模拟题、真题,准备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甚至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班,却从来没有静下心去思考遴选到底考什么,遴选需要什么样人。这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老马》:“总让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第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类考生要进步了一点,稍微懂得去研究遴选,也会下功夫去准备遴选,但囿于自身能力、方法甚至是观念的问题,最终迷失在遴选这座大山里。主要表现在能从大的方面知道遴选考哪些内容,能认真去分析错题,认真听老师讲题,看到答案也深以为然,但自己做起来又回到解放前,经过一次次不成功,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们的问题是从来都是从低处看,没有从高处想,比如看到答案就觉得很好,却没想过这份答案有什么不足?每个知识点都懂了一些,却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二是看不清自己这双腿。登山,不仅要看山有多高、路有多险,还要看自己有什么装备、自己体能如何。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重视自身能力和考试分数的关系。这方面,笔者有着深刻的教训:本人曾在国家级媒体做过记者,一向自负写作能力突出,考入公务员后又在办公室写材料,因此对遴选考试,特别是公文写作自信满满,结果第一次遴选就遭遇了滑铁卢。从客观来说,自己遴选成绩确实要优于普通的公务员入门考试,因为遴选确实更多的是考的写作能力,但是自己却没有认清能力和考试的区别。哲学上有两个概念——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前者是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境界,后者是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境界。我们日常中,大多数人的写作(公文写作)都是一种实践中锻炼出的能力,是自发的潜意识能力,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很少有人去总结提炼其中的规律,没有进入“自由王国”,这就会极易导致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你无法去运用规律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此外,考试的文章和实际工作中的还是有很大差别,毕竟有着字数、氛围等诸多的限制。另外,作为基层公务员,实际运用的文体有限,见过的高质量文稿也较少,不可避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这就造成了“虚假长项”,或者长项的能力没有转化成考试的分数。我们很多考生也是如此,比如,你协调能力强,做过办公室主任,不代表你能够答好协调类、突发事件处置类的考试题目。
要避免“两眼黑”,需要抓好三点:一是观大略。三国时,诸葛亮与诸友游学,“亮独观其大略”,这里的“大略”其实就是看整体、抓重点之意。要想翻越遴选这座山,必须要从总体上去看它的全貌,寻找它的路径,我们要首先知道遴选考什么,有哪几个部分,涉及什么知识点,所报考的区域重点会考什么,应该怎么去准备,等等,具体到一篇文章中,我们不能逐字逐句去背诵,要学会看框架,找知识点,找亮点。二是求甚解。就像电影《攀登者》一样,为了成功登顶珠峰,方五洲(吴京饰)他们注意到了每一个环节,从路线到天气、从装备到分工,甚至连最坏的情况(相机和队员生命保谁?)都安排到了。遴选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从总体上把握,还要从细节处落实,要熟练掌握每一类题型的答题规律,每个知识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办”,考场上的突发情况,等等,要多思考、多练习,把自身储备尽可能多的转化成考试能力。三是补短板。这里的意思是把短板补齐、把长项做实。有些短板很容易发现,比如写字不好,比如答题较慢,比如理论储备不足,等等,有些短板却不容易发觉,甚至自己不愿意承认,会自己找出各种理由来解释,比如上文说的笔者在自认为擅长的写作领域得不到应有的分数,这其实就是不敢承认自己的短板,或者没有把自己的长项坐实,没转化成考试的能力。再举个我们大家学车的例子,学车前,教练往往都会问一句“以前开过车吗?”如果你说开过,教练就会面露不悦,严厉的要求你把以前的都忘掉,因为那里有你个人的很多不良习惯,也夹杂着你潜意识自认为会开车的优越思维,这样的情况下,你能开车上路,但过不了考试。因为所谓的优势没有转化成考试的能力,甚至会成为一种牵绊。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考试为导向,认真客观查找自身不足,摸准自身潜在优势,进而重点突破,化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胜势。
在这世间,要想干成一件大事,除了科学的方法,还必须有不拔的意志和满腔的热血。登山如此、打仗如此,商场如此,遴选亦是如此。电影《攀登者》中,方五洲他们能成功登顶珠峰,不仅是做足了功课,更是靠着“自己的国土自己人一定要登上去”的一腔爱国热血。商界大亨任正非、马云、马化腾……他们哪一个没有经历过最难熬的时刻?!我们在翻越遴选这座高山时,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持。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读历史可知道,才华卓绝之士一次中第的并不多,以唐宋八大家为例,一次脱颖而出的仅有四人:柳宗元、苏轼、苏辙、王安石,且无一状元。韩愈六次落榜才中、欧阳修两次,曾巩考了20年才中,“老苏”苏洵终生不第,看到两个儿子高中,还五味杂陈地写了首打油诗:“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历史和现实都是如此,除极个别幸运儿,都要做足心理上的准备。我们身边一次、两次、三次遴选不成功的例子很多,这时候,千万不能灰心、不能迷茫、不能放弃,因为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有个人的,也有机遇的,放弃了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前功尽弃。我们一定要从内心深处树立最后必将胜利的信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打击,认真分析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哪怕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直至胜利。二是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遴选考试涉及的知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公文写作、文史哲科……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千万不要指望临阵磨枪,要注意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进行点滴的积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解决,一个知识一个知识的去掌握,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也许,你日常中不经意的一个积累,就会成为改变你命运天平的一棵稻草。三是要有成事在天的心态。成事在天,不是让你听天由命,而是让你放平心态。很多考生(包括笔者),曾经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考试的头一天甚至两天就开始紧张,睡不着觉,心跳加速,在考场上遇到一个陌生题材就会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这无疑都是考试的大忌,很大可能会让你发挥失常。这种心态就算侥幸通过笔试,也会在面试中惨败,笔者就曾如此,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从深渊爬上来了,只待迈出这最后一步,必须要成功,一定要成功,结果可想而知,面试答题时,声音都在发颤。过刚则易折,凡是都要有个度,考试之前适当的紧张是必要的,但过于紧张万万不可取。一定要谨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警语,一定要保持“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心态,这样,才最容易接近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的遴选也是这样的,但只要认清脚下的路,相信每个人能翻越这座山!
鱼跃老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先后在国家级媒体和山东省的县、市和省直机关任职,长期在厅(局)办公室为主要领导起草讲话、报告等重要文稿以及新闻宣传工作。
曾在公务员笔试、面试考试中夺得第一。参加过中央和省、市直公务员遴选考试,并以优异成绩层层闯关,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基层公务员渴望上岸的心情感同身受。任教北辰遴选机构多年,对遴选真题研究颇为深入,熟悉各类考试题型和文稿写作,多次参与北辰教材编纂等科研工作,长期从事“一对一”和集体班授课。理论基础扎实、文字功底深厚、授课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能紧密切合学员实际,节奏紧凑、信息量大,受到广大学员好评, 2019年被评为“一对一”教学先进标兵。
人生格言:既然热血注定要流淌,鱼也终能化成龙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