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解读
5月19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忠林出席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切实践行“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理念,同心筑梦、同城共进,全力加快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城市群组团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风口’,武汉城市圈是国家明确打造的全国重要增长极,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王忠林指出,武汉城市圈9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坚持抱团合作,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市场互通、服务共享、生态联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快同城化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要全力抢抓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城市圈同城化更快速度、更高质量发展。
王忠林强调,要聚焦规划编制,立足于快、准、实,科学编制城市圈发展规划,共同绘就发展蓝图。要聚焦区域能级,坚持错位发展,创新合作机制,强化武汉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聚焦重点领域,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高效率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加快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引导武汉科教资源和创新成果向周边辐射,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要聚焦内联外通,尽快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建设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加强自贸区与圈内经开区、高新区联动发展,加快实现交通硬联通、降低物流成本、构建开放大平台,共同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要聚焦可持续发展,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同打造生态保护标杆。要聚焦民生福祉,推进公共资源共享、政务服务联通和城市治理协同,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化样板。
王忠林要求,要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协商合作机制,锁紧责任闭环、加强督查督办、严格考核奖惩,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合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尽快成势见效。
二、命题预测
1.关于湖北区域发展布局。历届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支点战略”“一元多层次”“两圈两带一群”“一主两副多极”和“一芯两带三区”等战略,有力促进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但武汉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不够,其他市州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偏弱等,仍然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请结合给定材料,谈一下你对此次湖北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的认识(150字)。
2.请围绕“十四五”时期,我省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谈一下对策建议(不超过250字)。
3.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推进“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简称“三百”战略)。请围绕“县域经济对全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写一篇策论文(不少于800字)。
4.省委、省政府陆续《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请你结合当前湖北区域发展战略,谈一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800字左右)。
5.省委省政府拟于近期召开区域发展工作推进会。假如你是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请拟定推进会工作方案(300字左右)。
三、理论原点
★基本内涵
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湖北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突出“一主引领”。坚持双向互动、融通发展,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增强高端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规模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长江新区,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分工。增强武汉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销售市场等对全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的服务带动能力,推动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省内有序转移,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建立完善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制定同城化发展规划,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武汉新港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大武汉都市圈,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强化“两翼驱动”。坚持块状组团、扇面发展,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支持宜昌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对“两翼”的辐射引领作用。支持“襄十随神”城市群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纽带。支持“宜荆荆恩”城市群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推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携手共赢,加快一体化发展。推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规划衔接、优势互补和布局优化,实现联动发展。
促进“全域协同”。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支持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完善省域国土空间治理,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推进“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向心聚力发展。
深化与周边省市战略合作,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环保、改革开放等方面建立高效务实合作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打造共抓长江大保护典范,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走廊,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推进省际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丹江口库区与北京对口协作,进一步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具体表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紧推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破题开篇。
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出台区域发展布局总体意见及配套政策。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高标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新区。完善武汉城市圈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优势产业链圈内延伸,建设城市圈大通道。支持武汉、孝感、鄂州、黄石、黄冈加快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支持武汉、咸宁、鄂州打造生态绿色发展区。支持武汉与仙桃、天门、潜江协同发展。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十堰创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随州打造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神农架建成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支持宜昌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荆州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门建设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恩施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创新经济强县发展支持政策和评价机制,做实“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清单。加快发展块状经济、网状经济,支持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扩规提质,带动形成“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实施山川协作工程,推动结对县市开展产业协作。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实现80万以上人口在城镇落户。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601个,新建地下综合管廊50公里。抓好仙桃、天门、潜江等10个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启动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深入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安居才能乐业。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职工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深化区域战略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战略联动,健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要素辐射。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省际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做好援藏援疆工作。深化京鄂对口协作。
★对策措施
“一主引领”突出做强和创新,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到2025年,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现进位,人均GDP达到16万元,建设用地亩均GDP达到8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迈入全国前五,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都市圈。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需要规模做大、功能做强,进一步凸显在中部地区的城市首位度,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市场枢纽和对外开放交流功能。二是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基础设施融通为基础,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以功能板块组团为抓手,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以生态宜居为底色,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同城化步伐。三是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依托武汉和武汉城市圈要素、区位、产业等优势,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开放互动、服务共享,发挥“一主”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发展整体提升。
“两翼驱动”突出做大和畅通,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到2025年,襄阳、宜昌GDP超过7000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城市50强,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成为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典范。一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提质和区域影响提升,支持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支持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二是加快“襄十随神”城市群集聚协同发展。重点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城镇密集区域组团式发展,完善汉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联动发展,重点推动建设高品质城镇连绵带,提升沿江高铁和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强化“宜荆荆恩”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四是加快“两翼”联动发展。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联动发展,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联合打造“一江两山”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全域协同”突出补齐县域经济短板,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到2025年,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全国百强县市数量中部领先、位次前移,形成80个竞争力强的县域块状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三百”战略,开展“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创建行动。加强对口帮扶协作,增强欠发达县(市)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以农民增收为基点,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实行省领导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三是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展县城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四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面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国家战略,对接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开放合作拓展湖北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