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06月09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6月09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1-06-09| 来源:北辰遴选

坚持人民至上 凝聚抗疫合力

6月8日,以“新冠肺炎疫情与生命健康权保障”为主题的“2021·中欧人权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与会代表积极评价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认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开启了人类抗疫史上生命健康权保护新篇章,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人权理念决定人权行动,更决定着人权保障的成效。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平等无差别救治患者、拯救生命。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百岁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个人的生命和尊严均得到全力呵护;着重做好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与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的生命健康权保障;坚持科学施策,统筹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正常生产生活……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民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与会代表表示,中国是防控疫情最有成效的国家,中国政府在应对疫情方面展现出的责任心和高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疫情防控举措,将感染率和病亡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联合国人权公约设定的生命健康权义务。生命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中国在抗疫斗争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认为,中国采取的政府主导的全社会防控措施成功避免或者至少预防了全国范围内数十万病例的发生。中国的实践充分表明,人权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个人权利只有与集体权利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权的最大化。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中,中国尽己所能对他国施以援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援助;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承诺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明确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向全球供应超过3.5亿剂新冠疫苗,包括向80多个国家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中国维护生命健康权的努力超越国界。来自法国的与会代表朱利安·布菲指出,中国对疫情的应对既注重健康又注重发展,这是各国必须重视的经验,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在真正的多边主义基础上的全球卫生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全球抗疫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唯有各国都将生命健康权置于首位,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共同抵制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以及“疫苗民族主义”等自私行径,才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中方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为捍卫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权而不懈努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第 02 版)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浙江在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科学指引,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合法性审查这一重要环节入手,实现“小切口、大牵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深走实,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

合法性审查,主要是在政府行政行为作出前,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属于前置性审核方式,起着预防、避免和减少法律风险的重要作用。这是浙江细化法治实施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政府权力规范有序的积极探索,包括统一规范合法性审查的领域和范围、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合法性审查系列配套制度、健全和完善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建立合法性审查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合法性审查数字化水平等方面。目前,浙江已经把合法性审查延伸到乡镇一级,在提升合法性审查精准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让政府更有为、让市场更有效、让社会更和谐稳定。

合法性审查是法治实施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浙江以此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社会治理成本,促进诉源治理。实践表明,经过依法治理,一些地方的行政诉讼败诉率和行政复议纠错率都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乡镇(街道)实现行政复议“零纠错”、行政诉讼“零败诉”。这说明,加强合法性审查,从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预防矛盾纠纷的作用不断显现,基层政府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增强。

随着合法性审查的正向效应不断释放,浙江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获得更有力抓手。基层合法性审查领域不断拓展,基层党组织的规范性文件已统一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进一步完善基层合法性审查格局;合法性审查逐步向村(社区)延伸,探索把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村(社区)重大事务等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扩大合法性审查覆盖面;结合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试点,对立案拟作出处罚的案件要求必经合法性审查程序,有力确保基层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合法性审查不仅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有效制度探索,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和发展,切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了前面。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共识,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更是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只有真正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才能更好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未来,浙江将继续把合法性审查引入更宽领域、实现更深层次治理变革,为浙江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方腾高为浙江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第 05 版)

 

展现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

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取用,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列为地球当前面临的三个全球性危机。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倡导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展现了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指引。

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指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拓展和深化。呼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崇高追求和开放包容,也增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六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六个坚持”体现了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展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宽广格局。“六个坚持”也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必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践进一步走向深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懈努力。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迎难而上,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马俊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第 13 版)

 

各环节配合 全链条协作

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刻转型,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需要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应急处置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风险治理策略,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仍处于易发多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贵在及时准确。我们要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推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从以应急处置为重点转向全过程风险管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整合专业机构报告、科研单位预警、舆情监测等监测渠道,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响应至关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快速响应,及时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应对,这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响应能力建设,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演练,做到平时常备不懈、遇事迅速处置。深入开展卫生、消防、地震等安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中央与地方分级响应机制,确保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坚强的物资保障做后盾。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适应应急物资生产调配和应急管理需要,建立对相关资源要素的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的高效协同配置能力。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健全国家储备体系,完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创新储备方式,提升储备效能。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使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权威信息缺乏、虚假信息泛滥,就会对应急处置工作产生消极影响。要强化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内容,提供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指导。强化对微信公众号、微博、音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着力营造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利社会环境。

  (作者陆园园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第 13 版)

 

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需基础

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我们将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以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当前,我国供给体系的结构还不能很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也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导致国内经济循环存在断点、堵点。对此,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促进供给体系升级,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紧跟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大趋势,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带来的新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催生新的消费热点。

促进消费升级扩容。积极促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进“互联网+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引导商场、超市、餐饮等运用“社交电商”“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市场主体投资服务消费领域提供更多机会,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需要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夯实居民劳动报酬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企业工资制度,规范企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密切相关。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必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保障新型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激励更多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障,努力增进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平性和总体效益。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坚持“房住不炒”,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等办法增加住房供给,减轻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压力,促进居民消费更加平衡、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作者李灯强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第 13 版)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核心阅读

在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城镇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镇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必须守住资源节约的底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吸取了其他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提炼了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成功经验,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战略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动实现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民生福祉显著提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们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颗粒物污染防治、流域和区域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到2020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在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国际发展,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度。我们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作者潘家华,黄承梁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9日   第 13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01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2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6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0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0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01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2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6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0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0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01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2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6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0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0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01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2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6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0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0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01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2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6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0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05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