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0529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529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5-29|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融合创新,激发文旅消费潜能 

  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热成为旅游新风尚,“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受到消费者青睐,国风汉服、围炉煮茶、音乐雅集等活动人气兴旺……最近一段时间,观察强劲复苏的消费市场,文化和旅游呈现加速融合的特征。“诗”和“远方”更好联结,不仅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也带动形成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为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注入新的动力。

  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模式转变。深度参与并充分感受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旅游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加强融合创新,才能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新需求。

  今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消费恢复回暖过程中,“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新亮点。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积极探索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开展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国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1万场次,票房收入15.19亿元,观演人数约865.49万人次;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热度不减。但也应看到,尽管市场气氛火热,但文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打着文化旗号却难副其实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影响消费者体验,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如何实现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培育更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要以文塑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与此同时,还要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形成更多服务品质和文化体验并重的文旅产品。多措并举、加强创新,才能赋能文旅融合,更好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元消费需求。

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当前,文旅市场加速回暖势头良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关键在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用好文旅融合这个重要抓手,下大气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产品,就能给文旅市场带来新气象,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王珂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9日   第 05 版)

 

“跨省通办”回应民生期盼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6月1日起,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1个试点省份,双方均非本地户籍的婚姻登记当事人,可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若婚姻登记必须双方返回户籍地,不免费时费力又费钱。2021年6月起,我国在七省二市启动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如今,在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意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便民服务更便民。

  置身“流动的中国”,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亿,他们可能是日夜奔忙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士,也可能是在外打拼的上班族、经营者、创业者,还可能是随子女迁居的老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难免有办事需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无疑是民生所需。着眼于此,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各地出台具体举措,抓好落实,彰显出顺应时代发展、回应民生期盼的积极姿态。

  “跨省通办”不仅涉及服务事项的改变、治理理念的升级,也意味着全方位的体系优化和流程再造。就目前来看,各类政务服务打通的程度范围不一,面临的难点痛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像婚姻登记、身份证首次申领的“跨省通办”,正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而跨省异地就医虽已全面铺开,但办理的方式与便捷度仍与医疗项目和所跨地域相关,很多时候各地的进度并不同步。持续推进相关工作,就要加速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强相关各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将更多领域的数据纳入共享范围。在此之外,也有必要统一标准、优化流程,持续释放改革效能。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我们期待政务服务继续打破壁垒分割,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跨省通办”回应民生刚需》)胡宇齐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9日   第 05 版)

 

“小份菜”引领节约新风尚

  餐厅里、外卖平台上,“小份菜”的选择丰富了起来。2022年,某外卖平台的“小份”一词日均搜索量超13万次,已有超过90万家餐饮商户提供超过560万种“小份菜”,销量较2020年增长114.5%。

  “小份菜”的分量通常为标准量的1/2—1/3,价格也相应下调。一方面,“小份菜”满足了消费者灵活点餐与适量用餐的需求,让消费者能以更合适的价格买到更多样的菜品,又避免了因单份菜品分量过大而产生浪费;另一方面,一些商家从“小份多销”中尝到了甜头——某餐厅上线“小份菜”后,订单量增幅超过300%。同时,有研究显示,平均每售出一份“小份米饭”,就能减少约92.4克碳排放。

  提倡“小份菜”,归根结底是提倡文明消费、低碳环保。食材在生产、加工、运输和烹饪的过程中持续消耗能源,释放温室气体。对食物的不合理需求与浪费,是对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在整个食品链中,减少餐饮浪费不仅可以降低农业和工业生产带来的直接碳排放,还能减少食物加工时因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以及废弃食物运输和处理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在节能减排方面,“小份菜”正是一次从“舌尖”出发的积极探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生活中,餐饮浪费情况仍不罕见:食堂里,一碟碟剩菜被倒入垃圾桶;点外卖时,为了“满减优惠”超量点餐却无法吃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规范就餐消费行为,树立绿色生活新风尚,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关于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从严格明码标价、减少宴会餐饮浪费、倡导节俭风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许多餐饮服务单位在“小份菜”之外,尝试推行“一人食”“绿色点餐制”,引导消费者适量取餐、饭后打包,劝阻食品浪费行为,取得了良好成效。

“小份菜”,新风尚。倡导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从你我做起。

龙静然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9日   第 13 版)

 

数字职业拓展就业新空间

  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为工厂量身定制最优方案,让机器更“聪明”;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借助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果蔬种植智能作业;互联网营销师,通过精心选品、视频创推,让产品卖得好、销得广;虚拟数字人捏脸师,帮助用户打造具有个人特征的虚拟形象……

  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中,这些新兴数字职业备受年轻人青睐,正成为他们的就业新方向,其所反映的就业新气象和新空间引人关注。根据招聘平台相关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数字产业招聘的职位数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两成,数字经济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总量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重塑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孕育催生了一批新兴数字职业。人社部最新发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在内的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被更多企业采用以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都需要招聘人员管理并应用这些新技术。如此,将有更多数字化相关的工作被创造出来。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发布的第四版《未来就业报告》也预测,到2027年,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网络安全等相关职位预计平均增长30%。众多数字职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对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还将成为我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支撑力量。

 数字职业不断扩容出新,拓展了就业新空间,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对劳动者来说,在这一波浪潮中抓住机遇、成功实现自我发展,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面对未来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演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至关重要,持续接受数字技能等培训、实现自我发展,才有机会更从容应对不断升级的工作需求,也才能筑牢自身职业竞争力的安全堤坝。除此之外,人机耦合大趋势,对劳动者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感知力等也提出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储备,以更好适应与人工智能等协同合作的新场景。这也呼唤企业、政府等敏锐感知相关需求,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技能培训服务。

  更好适应新技术革命下的就业新要求和新趋势,还有赖于包括教育系统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比如,职业教育如何紧跟变化趋势,在强化劳动者对科技工具的使用和数据技能的掌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再比如,传统教育如何在新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加快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培养创造性、多样化的思维等。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相关问题上前瞻规划、精心筹谋,持续激发并蓄积人才红利。

  上个月,被舆论冠以“力度前所未有”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正式推出。在此之前,《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入选名单》公布。这些助力劳动者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拥抱新经济新职业的举措,带给人们不少鼓舞和启发,也赢得广泛称赞。人们也由此期待,各主体“职”引未来的行动清单更长、更有分量。

  (作者:莫洁,系媒体评论员)作者:莫 洁《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11版)

 

议论文

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报国之路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拉开帷幕,各地选手切磋技艺、展示风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点亮青年学子的匠心梦;不少职业学校进行招生宣传,让家长和社会各界更好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及技能成才的典型人物事迹,助力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职业教育,既关乎国计,也涉及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就业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地聚焦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技能:让生活更美好”,推出地方特色亮点活动,有利于让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被看见、让更多职业院校被社会了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个人角度而言,技能是立业之本。拥有一技之长,有助于更好就业,为幸福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助于成就出彩人生、创造不凡业绩。放在更广的视角来看,从扎根车间埋头创新、为消费者生产更多“中国制造”精品,到凭借专长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热土上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再到投身医疗、交通、食品等领域,全力保障城市运转与群众生活,千千万万技能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奉献,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出贡献。数据显示,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超12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也是在为美好生活夯实根基。

  办好职业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对接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让技能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离不开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让学生选择更多样、成长渠道更通畅;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让人才培养更高效、人才供需更匹配;教育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让职业技能更过硬、服务发展更有力。让更多技能人才练就真本领,定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让职业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技能故事,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加大培养力度,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润入人心,我们必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石羚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9日   第 05 版)

 

以高质量科普助推高水平创新 

  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各地围绕“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主题,举办了科技列车行、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项公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全国性科普品牌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让公众在参观体验中认识科学、在交流互动中爱上科学,以高质量科学普及助推科技创新事业。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也能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普水平日益影响着国家的创造力和软实力。如果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科技成果转化也会打折扣。

  科学普及覆盖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广大科技工作者都有着密切关系,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近年来,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出台,研究生做科普计入学分政策推出,科学传播职称评定探索启动,健康科普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形成了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当前,社会公众对提升科学素养的需求日益旺盛,对权威科普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的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以高质量科学普及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手段和更有效的路径。一方面,要继续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既从专业水平和科普能力着手,也从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入手,让一批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不断强化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增强公众的科普参与感,提高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例如,针对伪科学谣言,可以采取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专业批驳,让权威知识直抵人心,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

科学普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通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定能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谷业凯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9日   第 19 版)

 

理论知识

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在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洞悉社会发展形势之变,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的美好生活。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制定大政方针、部署重要决策和综合施策时,始终坚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现实的人及人的现实活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全部历史也不过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主体论基本原则、根本立场的具体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本思想。古代先贤提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民惟邦本”等论断,要求“施仁政”“行王道”“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主张统治阶级“保民”“安民”“恤民”“济民”“养民”“惠民”“利民”“裕民”“富民”等,建立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这种重民本的文化特质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活水源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追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初心使命,前仆后继地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革命年代,党提出“为人民服务”,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成为我们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实践中,党领导人民群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从需求方看,人民美好生活之需牵引高质量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前,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产生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对公平、正义、法治、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民群众的需要集中体现在美好生活层面,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精不精”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从供给方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倒逼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因此,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供需协调平衡的阶段迈进。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更好的日子”要靠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现实保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准对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美好生活就是从供给方发力提升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以破解供需结构性错位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供需平衡也就成为以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要求我们完善供给体系,优化存量资源供给,增加优质增量供给,强化供给质量,提高社会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适配性;优化供给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社会供给效率,更灵活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供给能力,推动社会供给从依赖要素驱动、资源规模驱动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和环境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科技对社会供给的贡献率,释放供给潜能。

 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高质量发展托起人民美好生活离不开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要使科技面向人民重大需求,攻克重大疾病治疗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全面增强科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支撑能力;使科技突破及时转化为民生福祉,完善科研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通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提升科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应用水平;使科技成果实现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低成本、远程科技民生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消除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科技资源鸿沟,加大公共科技服务供给,努力实现科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服务均等化。

  在推动协调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体人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要求。这就要求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让全体人民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结构内部不同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防止脱实向虚,确保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既要扶植弱势产业,补齐发展短板,又要巩固和厚植发展优势,建立健全自主、安全、可控、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经济的国土空间布局,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立足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做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畅通经济循环渠道,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作者:王岩,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和世界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报告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自信和底气。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结出的人民民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确保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而且拓展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视野,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民主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的新要求新期盼,深刻吸取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全面总结中国民主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不断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团结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推动中国的民主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

  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发展,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我们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团结带领人民,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大地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广袤的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形成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了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真正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了实处,拓宽了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

  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世界上没有定于一尊的民主形式,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民主模式。每一颗民主的种子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历史文化土壤,才能绽放出绚丽的民主之花、结出累累民主硕果。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既在于其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民主智慧和养分,又在于其符合中国国情,始终立足人口多、基础弱、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在不同历史阶段善于发现并不断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得到了人民衷心拥护,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过程人民民主拥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承受资源和环境较大压力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管用的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很可能沦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各项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的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在于务实管用,以完整的参与实践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实现了良政善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价值取向,而且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实践操作层面的保障,以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鲜活民主实践赋予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持续广泛的参与权、确保了人民享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使“人民当家作主”展现于一幅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主生活画卷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着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具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以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构建起覆盖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的民主体系,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确保表达渠道畅通,让人民的期盼、希望、诉求有地方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把反映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实现民主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真正解决了人民想要解决的问题,有效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相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真实有效的民主,开辟了人民民主的新境界,不仅实现了对西式民主的超越,而且拓展了人类政治文明新视野,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然而,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无视自身民主制度的结构性缺陷与国内民主实践乱象丛生的事实,自诩为“民主样板”“民主灯塔”,频频打着所谓“民主”的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发动对外战争,引发地区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背离了民主的本质。

  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进程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和民族性,都有自身独特价值。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不是能够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并不是要向世界各国输出中国式民主,而是要向世界所有追求民主的国家表明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探索适合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都应该坚持民主一般性原则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又要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和政治实践,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模式,绝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和经验。

(作者:赵纪萍,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06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6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78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4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6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78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4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6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78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4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6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78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4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2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06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78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445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