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屏山人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强大动力。本文着重就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精神,结合我省经济运行情况谈几点粗浅体会和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经纬方略,是方法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是中央针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中国疗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党中央围绕谋划当前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多次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又多次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作了进一步阐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新的概念迅速成为热词,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引发了经济学界、企业界等各方面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辩证法、两点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供给和需求均属经济学范畴。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主要从需求拉动角度来看问题,强调要素投入,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与之对应的“供给侧”问题,则是从供给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因此更具中长期视野。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排斥,也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它们互为依托、互为作用,犹如硬币之正面反面、手掌之心背。供给侧改革最终也是为了创造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需调控需要各取所长、各有侧重、交替使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坚持“三大马车”与“三大发动机”双轮驱动、共同发力,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对称平衡,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学理问题。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供给学派,核心观点在于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主要手段有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而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别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是在认真总结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更加关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强调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既包含供给侧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智慧、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略。理论界有专家形象地说,这是“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综合疗法。因而,就其广度深度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外延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供给侧管理。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努力实现“双高”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已不再是短缺经济时期总量明显不够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表象上看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如果延续“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的发展老路,将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问题,可能留下种种隐患甚至是“硬着陆”风险。如何加快发展“动力切换”,实现经济“升级换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一道必须攻克逾越的坎。这就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摒弃老路走新路,变一端拉动为两端发力,变粗放调控为精细调控,特别要从源头性、基础性、生产性的一端入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有效供给来倒逼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双高”发展,即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极其契合,本质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统筹国际与国内、着眼当前与长远、兼顾战略与战术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划发展大势、把握经济规律、驾驭宏观走向、制定政策策略的与时俱进,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坚定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破解“三期叠加”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调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和经济改革的重点即将发生转变,经济工作的侧重点、发力点将有新的动向,必将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新的方法论,有利于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些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福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势头良好,成绩来之不易。全面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指日可待,已无悬念。但不可否认,与全国一样,我省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从供给角度看,有些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是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2014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2012年以来,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幅度高于GDP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蕴含潜能还有很大空间。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有必要换个角度,在供给侧多做文章,引导企业以消费意愿为信号,从创意设计、品种花样、个性化、品牌质量等方面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衔接”。
二是投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从全国看,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比较明显,据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每新增一个单位GDP,需要增加投资2.4元,2008年提升至2.9元,2009年攀升至3.6元,2014年更是达到4.3元的较高水平。从福建看,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不少传统产业已相对饱和,达到了物理性峰值,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一部分企业已失去往日的风光,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陷入“经营困难—产品老化—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恶性循环。有企业家反映,在福建等东部地区的生产经营成本,不仅已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未富先贵”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根本上是整个产业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层次。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以改革倒逼调结构、去杠杆、增效益,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出清过剩产能,引导资源向有效益的领域和企业集聚。
三是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在各生产要素中,人才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我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军人物缺乏,是这些年来制约科技创新、产业提质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在激烈竞争中要站住脚跟、增创优势,必须加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和保障力度,以人才支撑创新、助推跨越、抢占先机。我省恒安集团、九牧卫浴、“连天红”家具等一批企业能够逆势而上,化危为机,保持行业领先位置,其秘诀就在于重视人才、持续创新,有能力提供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产品,从而扩大市场、增加利润。由此看来,育才引才、管才用才也应纳入要素供给范畴,通过建设强大的人才供给“储备库”,把人力资源这个“池子”做大做活,努力满足全社会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是服务环境与社会期望值还有落差。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设内资企业近1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近1500户,平均每天有400多家新企业产生。福州、厦门、平潭自贸区挂牌半年来更是风生水起。与此同时,各方面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寄予了很大期盼,对政务环境、干部作风仍有一些意见,有的地方、有的领域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和企业的期望值在提升,是压力也是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环境也是重要的竞争力。必须把提高政策供给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精神,抓住“庸懒散”、怕担事、不作为等问题进行整改,着力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宽领域内自由流动。
◆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着力提高政策施行的针对性、精准度,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十三五”开局前夕,中央及各有关部门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下一步,可以判断还将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对此要加强跟踪研究,进一步对接细化,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总的来讲,在明年和“十三五”经济工作中,应更加强调定向、定量、定质。定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变需求拉动为供需平衡,更加重视调整供给面;定量,就是合理确定增长速度、产业规模、产品产出,调控好“总阀门”;定质,就是结构优化、效益为王、以质取胜,真正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当前,要统筹考虑稳增长与调结构,寓稳增长于结构性改革之中,明确重点方向,扎实推进。
第一,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难点是产业转型升级。抓产业发展不能笼而统之,要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提升比较效益,引导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严把产品质量关、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体来讲,重点要深入推进我省“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持续下大力气抓龙头、建平台、铸链条、建集群,加快打造福建产业发展升级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要重视围绕产业配套部署抓好创新链条。目前,我省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产业大都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竞争激烈,利润薄,企业挣扎在“求生存”状态,想创新转型有心无力。这些传统产业是“存量优化”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好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加大产业内部整合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效率,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流转、股权置换等方式,实施产业链、价值链并购重组,及时淘汰僵尸企业,鼓励向外输出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从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机器人、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量优胜”的拳头,代表了一个地方产业竞争力水平,要集聚科技资源,支持企业对上下游的核心、关键以及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加快产业化,提升规模化,推行精致化,抢占发展制高点。广大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起着依托和主体作用,特别是科技型、流通型、服务型中小微企业对于搞活微观经济、完善产业链条至关重要,要在若干条件较好的地区(城市)部署建设综合性的创业创新中心,在产业聚集度高的区域部署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园区,大力发展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第二,牢牢扭住制度供给创新这个“牛鼻子”。制度创新松绑的程度,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福建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在新一轮改革中要力争走前头,创造更多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做法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主要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要始终坚持“改革政策要实”的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更带有全局性意义的努力方向,进一步在国企、财税、金融、资源价格、市场准入等改革领域加快突破,切实打破制约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的创新释放出巨大红利,扩大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比如,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大特色是对台,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独特优势,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台商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两岸金融合作、服务交流往来等方面先行先试,拿出更多像“一照一码”“电子台胞证”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成果,并首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复制,进一步加以检验和完善。又比如,中央明确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是改革外贸体制机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在外部需求萎缩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反求诸己,发挥港澳侨台优势,坚持向内挖潜、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布局、大通道,主动对标国际贸易投资先进规则,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工作机制,建设好“引进来”“走出去”平台,带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拓展,使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新优势。同时,要用好用活中央赋予的支持政策,在扩大两岸合作领域、提升航运便利化水平、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深化试点,总结经验,形成改革综合效应和政策高地。
第三,切实利用好消费升级引领这一“新引擎”。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要防止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第一程靠投资、储蓄、产业等行业的发展,第二程则是靠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当前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一半。近期,国务院连发《关于积极发挥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我们要抓住新一轮消费升级带来的有利机遇,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并举、消费升级与品质升级同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新供给与增强新动力紧密衔接,积极培育信息、旅游、健康、养老、绿色、文化等消费热点,在精准扶贫、老区社会事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使新的消费增长点成为发展“服务型经济”的突破口,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互联网在新一轮消费升级中起到强大的“催化剂”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电子商务仍然是一片十分广阔的“蓝海”。当前应把发展电商作为优先举措和强基工程,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电商与贸易流通、工业生产、金融服务、农村消费等相互嵌入,大力发展网络购物、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引导企业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起来,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努力让“闽货”销售到海内外,实现“全球卖”“买全球”。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不仅是发展电商的迫切需要,更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神经网络”,要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高效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推广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应用,应用大数据加强物流景气指数的监测分析,不断提升物流服务快捷满意度。
第四,积极打造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的“软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讲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是“市场型政府”,不具体干预企业的微观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职责是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善于用供需“正反手”加强调控引导,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企业按市场需求去自主决定生产经营、产品供给。为此,要认真总结这些年实行的“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等经验做法,继续出台政策、帮扶企业力争急企业之所急、办企业之所需,防止出现“一头热”“中梗阻”“最后一公里卡壳”等问题。特别要紧紧盯住企业盈利水平这个核心指标,通过结构性减税、多元资本市场等途径办法,在减少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取得看得见的进展,让企业轻装上阵,使企业有信心有余力去生产、去创新。福建民间资本雄厚,海内外企业来闽投资意愿较强,要进一步把简政放权精简到位、下放到位、承接到位,全面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竞争性行业的“玻璃门”“弹簧门”,在推行PPP做法、省属企业改革重组中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把资源盘活,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眼光放长远,行动在当下。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思想方略是一项长期任务,必然随着实践展开而进一步深化。要重视发挥各类智库的特殊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及其政策的研究、阐释、宣传,推出一批有价值、系列化的研究成果,引导全社会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举措,悟深悟透其中的精髓要义,从而转化为行动,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来源:《福建日报》,时间:2015年12月14日)
(五天)2024年湖北省市直遴选线下面试实训营-非协议 7132次浏览开始学习
(地市五天)2024年湖南地市遴选线下面试实训营-非协议 7060次浏览开始学习
【公开课】2023“两会”热点遴选考点难点 197876次浏览开始学习
北辰2024年遴选线下面试实训营(预约) 288800次浏览开始学习
2024年北辰遴选冲刺班 99322次浏览开始学习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 388.00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 198.00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 37.00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 37.00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 37.00
重庆省/市遴选笔试宝典+重庆时政热点
¥ 120.00
湖南省/市遴选笔试宝典+湖南时政热点
¥ 120.00
湖北省/市遴选笔试宝典+湖北时政热点
¥ 120.00
安徽省/市遴选笔试宝典+安徽时政热点
¥ 120.00
西藏省/市遴选笔试宝典+西藏时政热点
¥ 120.00
【必备】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
¥ 150.00
【必备】公文写作宝典
¥ 100.00
【必备】案例分析宝典
¥ 100.00
【必备】北辰遴选学员优秀习作集
¥ 80.00
【必备】公务员遴选面试宝典
¥ 150.00
客服
APP下载
北辰遴选APP
享精品免费课程
免费真题
微信扫描二维码
领取免费真题
遴选公告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公告一手资讯
公众号
微信扫描二维码
欢迎咨询任何遴选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