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为群团组织拓展发展空间和工作平台
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和推进群团工作建设?如何进一步提高群团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日前,北京市委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团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认认真真抓落实,努力在加强服务的过程中推动群团工作改革发展,切实发挥群团组织重要作用,团结动员广大群众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火热实践中建功立业。
创新体制,为群团工作“架桥梁”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这天一大早,多家社团的骑行爱好者迎着晨曦,从全市四面八方汇聚到朝阳体育中心参加“世界无车日3510绿色出行”活动,向全社会倡导“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共交通出行、远距离绿色驾驶”的理念。
这次活动是由团市委倡导的,而具体组织者,则是“骑行风尚”等多家骑行类社会组织。以往,这些组织大多自娱自乐、各自为“政”,现在,共青团组织通过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使得社会组织“再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这正是北京市依靠群团力量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体制打破后社会组织趋向分散。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社会组织“再组织起来”,这是时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课题。
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社会建设“1+4”文件,首次提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并形成了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新思路——即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骨干和主要依托,将全市社会组织分类分批分级逐步联合起来。让群团等“枢纽型”社会组织更好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龙头带动、日常服务管理上的平台窗口作用。
让“枢纽”转起来,首先要把“枢纽”建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2009年以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开始牵头构建以群团组织为骨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经过几年努力,全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市总工会通过建立购买服务机制、成立职工类社会组织工作站等形式,联系200多家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市妇联在全国率先实现社区(村)“妇女之家”全覆盖,联系服务2000多家妇女社会组织,聚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妇女工作;市残联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购买服务,将230多家助残类社会组织纳入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北京已先后认定市级36家、区县级211家、街道(乡镇)级403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共服务联系各级各类社会组织2.8万多家,覆盖率达87%,这其中,市级群团组织都是最早认定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所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增量也是最大的。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介绍,2008年以前,市级群团组织有358家分支机构,只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5.03%。2009年以后,北京市开始以群团组织为骨干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市级群团组织分管和联系的社会组织达到11977家,增加了35.5倍,将42.7%的社会组织纳入群团工作体系。工、青、妇增量尤其大,由原来主管46家,增加到联系管理10965家,将大量服务职工、青年和妇女类社会组织纳入体系,占了增量的91.55%。从而,将全市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再组织起来”,凝聚到党和政府周围,与此同时,也使群团组织大大延伸了工作手臂、拓展了工作领域,提高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加强党建,为群团工作“配导航”
北京市妇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主任,这是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兰霞的另一个职务。这个看起来有点虚的职务,责任可不小,任务也不轻。同样拥有社会组织党建委主任“头衔”的,还有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市残联等13家市级群团组织党组主要负责人。
作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群团组织首要的一点就是保持政治性、先进性,很重要的任务是坚持党的领导并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在所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建工作。
宋贵伦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贯彻中央和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首先要把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这也是北京市自2009年以来,在以群团为骨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中推行党建工作“3+1”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3”,是指在各群团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部门;所谓“1”,是指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这套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群团所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放羊”的问题。从而在市级群团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中,形成了党组抓班子党建、机关党委抓机关党建、“3+1”机制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党建的群团党建工作全覆盖格局。
长期以来,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党建带群建工作,并率先在群团组织全部建立党建“3+1”机制,作为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全市党建工作整体格局,纳入了城乡党建三级联创和各级领导班子党建工作实绩考核。从而使全市党的群团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北京市级群团组织已全部实现“3+1”全覆盖,并在所属分支机构及所联系社会组织中建立基层党组织1736个、党建工作小组266个,在区县、街乡也推广了这一机制,为确保群团工作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随着党的组织在群团组织中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群团工作创新的成效也更加显著。
在商务楼宇鳞次栉比的朝阳门街道,鸿安国际商务大厦是一座并不太起眼的写字楼,大厦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入驻企业40多家。但就在这里,创造了在商务楼宇建立党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的经验。工会工作站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楼内企业和职工的问题和需求,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鸿安大厦商务楼宇工会工作站不仅成了区、街、社区工会工作的“服务网点”,而且成了楼宇“职工之家”、楼宇企业服务站。一时间,小小鸿安大厦成为全市商务楼宇党建带工会建设的闪亮名片。
目前,在北京市共有1297座商务楼宇,其中有近8万“两新”组织、93万人就业、4.9万余名党员。2008年,新成立不久的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在摸底调查中发现,商务楼宇是党建和群团工作的盲区、社会服务的空白点。于是,他们与有关部门一起,推广鸿安大厦的经验,在全市启动了商务楼宇“五站”建设工程。
截至目前,在全市1200多座商务楼宇建立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的同时,还建立了工、青、妇工作站,实现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团参与,党务、政务、社务一起抓,为群团工作拓展了空间。
针对基层组织分散、流动人员多、党建工作覆盖难、群团工作开展难等现实问题,几年来,北京市在145个街道、18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以此为抓手,大力推动街道(乡镇)区域化党建工作,并且带动群团工作建设。目前,在东城区东直门街道、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昌平区天通苑南街道等5个区县的5个街道先期开展区域化党建带群团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正在向全市逐步推广。
完善服务,为群团工作“增动力”
2014年,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漂亮妈妈听力康复中心被市残联确定为定向购买助残服务(试点)项目中标单位之一。对于这个成立于2005年的民办非营利康复机构而言,此次中标的意义非同寻常。“保守估计吧,一个月至少要12万的基本支出,我们的经费可谓是捉襟见肘。”这家康复中心的负责人高丽娟说。
为了推动社会力量更广泛地参与到助残事业中来,2013年市残联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北京市购买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组织)服务暂行办法》,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向民办助残机构购买服务。“此次获得市残联的购买服务资金,困扰多年的经费、场地、人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高丽娟兴奋地说。
群团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作为基本保障。2009年,北京市政府设立了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试行用该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近5年来,累计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2700多个。这其中,不仅购买公益服务项目,支持群团组织等开展公益服务;而且,还购买管理项目,支持群团组织等接管新社会组织以及与政府部门“脱钩”的行业协会;还购买管理岗位,支持其下属非财政拨款的公益组织“有人办事”,确保有人把基层组织日常服务管理和党建工作管起来。另外,还通过建立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推动各区县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孵化)基地,支持公益组织培育发展;通过连续7年举办社会组织党建负责人培训班,与北京大学连续举办10期“社会组织治理创新高级研修班”,帮助培训了大量骨干。所有这些人、财、物的支持,群团工作领域都是重要着力点。
专家认为,今后改革的方向是,政府将逐步与社会组织在职能上明确边界、厘清关系,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支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为拓宽群团组织发挥用的渠道,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每年牵头举办“北京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积极为群团组织参与公益服务搭建平台。近5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大型公益活动2000余项、3000多场次,涉及养老助残、环境保护、应急救助等10个方面,年均服务群众超过百万人次,使群团组织等开展公益服务长效化。
宋贵伦表示,今后,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和治理,努力为群团工作服好务,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