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农业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五年来,农业系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增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科学把握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拼生态拼环境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紧盯农业资源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以更强决心、更大气力、更硬举措,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深刻理解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注重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当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农业系统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为主攻方向,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质量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三元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生产,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4000万亩,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品种的种植面积。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
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逐步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电子商务、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
三、着力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升永续利用水平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针对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推动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耕地数量稳定在18亿亩以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轮作为主、休耕为辅,集成了一批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技术模式。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等工程,强化草原灾害防控和执法监管,着力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增殖放流,不断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全面延长休渔时间。启动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
持续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区和保护地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有效保护种质资源30多万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开展濒危动植物物种专项救护。
四、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是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坚持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加快发展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11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改善田间节水设施,推广喷灌滴灌等旱作农业技术。目前,农业用水总量稳定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有效利用系数逐步提高,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2016年,全国农用化肥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实现零增长。加大绿色防控力度,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集成推广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模式。
推进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加快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畜禽粪污治理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推进秸秆地膜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7亿亩,牛羊粗饲料70%左右来源于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开展地膜综合利用示范,实行农膜回收补贴。
五、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我们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加强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动态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预警机制。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推动产地安全等级划分、分类施策,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制修订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农药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5724项,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5494项,基本覆盖我国常用农兽药品种和主要食用农产品。创建标准化示范县185个,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1万多个。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兽药等专项整治,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行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国家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152个大中城市、5大类产品108个品种、94项指标,基本涵盖主要城市、产区、品种和参数。加强执法监管,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缝对接,实现全程监管,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构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积极探索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规划引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基本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支持方向,加大投入力度。
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建立联合试验示范基地,成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
推动制度创新。出台《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与农业生态文明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培育市场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等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农业绿色发展经营主体。采取政府统一购买服务、企业委托承包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业废弃物第三方治理。
来源:求是作者:中共农业部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