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重温了很多概念,“公共卫生”就是其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如何?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得怎样?公共卫生力量是否强大?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疾病预防,更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健康。
最近,有媒体在多地调研,发现公共卫生存在一些发展“梗阻”。如招生,自愿报考公共卫生专业的少,其他专业调剂的多;如就业,真正从事公卫工作的少,选择与临床有关的多;如工作,干的活不被重视,认为“没钱,没地位,没前途”;如队伍建设,公卫岗位人员收入待遇低、心理落差大,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专业不受“待见”、工作存在“成见”、心态颇有“偏见”,公卫发展的困境可见一斑,而归根结底是人们还没有扭转重治疗轻预防的健康观念。
公共卫生,是关乎每个人的“第一闸门”。这一在人类对抗传染病、流行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事业,不同于普通的医疗服务、临床治疗,而是重在通过预防、监测、宣教等方式促进公众健康。在社区,常见的疫苗接种、知识普及、环卫监管、食品安全等,都是身边的公共卫生。可以说,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也是个人事业,人人参与才能推动公卫发展。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就是一次生动的公共卫生教育课、实践课。
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效果显著。但是疫情过后,如何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避免“病来重视,病去忽视”,值得深思。这需要从问题中出发、从短板处着手。不可否认,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比如,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仍有不足、从事公卫工作的专业人才薄弱、公卫事业建设的社会力量有待激活等等,这些涉及到人、财、物、机制等方面的空隙都亟待填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平战结合,需要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
有人说,疫情犹如疯牛,预防控制是抓牛鼻子,临床治疗是抓牛尾巴。在预防为主的健康倡导中,有三级防范理论,第一级接种疫苗、第二级尽早发现疾病、第三级是病后减缓疾病发展速度。无论哪一级预防,都需要政府力量,公共卫生在本质上作为一种公共政策,政府是抓牛鼻子的“零级预防”。当前,我们既要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问题,也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只有真正推动医防结合,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公共卫生事业是全球都要强化的健康版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截至北京时间4月20日5时5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4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16万例。庞大的数字、不确定的风险,对世界各国都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要承受巨大压力。有专家说,这场危机将改变公众,使公众对卫生部门优先关注。随着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类有效控制住了霍乱、鼠疫、流感等传染病。我们相信,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防疫合作的加强,未来也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共同威胁和挑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4月是爱国卫生月,不妨以战疫为起点、以爱卫为契机,把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死角来一次排查整治,让公共卫生真正为美好生活、健康中国保驾护航。
梁言品 ;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