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运用法规制度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从内容上讲,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能力;从形式上讲,包括统筹谋划、决策执行、组织协调、选材用人等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首先在于科学把握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基本要素。
统筹谋划能力。所谓领导就是带领和指导。做好领导工作,具备统筹谋划、驾驭全局的能力首当其冲。对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来说,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十分重要。领导干部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必须具有宽广的眼界、博大的胸怀、深厚的理论、务实的作风。要注重战略思维,以全局视野、长远眼光思考和处理问题,抓住重点又统筹一般,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熟悉国情又通晓世界,高瞻远瞩、见微知著,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总体趋势和发展走向,在认清现实状况、确立发展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施步骤、分析制约条件的基础上适时出台战略规划,从而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要注重辩证思维,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善于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矛盾转化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联系和发展中体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工作思路和对策举措。
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息万变的形势,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相关知识、相关信息,对于客观规律、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对实施决策的人力物力财力心中有数,具有适时做出正确决策的魄力,善于采取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并对其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依靠领导班子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优化方案。按照科学决策的要求,在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风险性决策时,未对方案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未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优选,未对方案实施后果进行充分评估,不应匆忙决策。一般来说,决策获得的效益与决策面临的风险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效益大而又没有风险,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效益大但风险更大,超出了主客观条件的承受能力,这也是不足取的;只有那种效益大而风险也比较大,但却没有超出主客观条件可承受范围的决策,才是最佳决策。
贯彻执行能力。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项决策部署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一分决策,九分落实。如果说决策注重科学,那么执行则讲究效率。再好的决策如果得不到及时落实,也会变成一纸空文。从这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强弱不仅关乎事业发展,而且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努力提高领会上级战略意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本领,具有情系民生、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迎难而上、尽心竭力的责任担当,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的机遇把握能力,善于抓住重点、找准痛点、补强弱点,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姿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项任务有目标、有步骤、有节点,光阴似箭,时不我待,必须尊重科学,讲究效率,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只争朝夕,快马加鞭。领导干部只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提高决策的执行力,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众多人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人们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协调。通过组织协调,在治理上实现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反馈整个过程的连续和顺畅;在价值上实现公益与私利、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人文与自然等方面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防止彼此冲突和内耗。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熟悉环境、熟悉人员、熟悉法规、熟悉职责、熟悉任务,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同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使各个要素、单元、层次目标明确,从而实现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形成发展的整体合力。作为领导干部,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热情,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使各种因素都能为实现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既定目标服务,为内部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选材用人能力。事业成功,要在得人。领导干部要善于掌握部属的特点和长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用人要知人。识人知人是选材用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届末考核、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结果,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对名利的态度、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复杂问题的处理。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干部,注重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既看成绩又看实绩,既看口才又看口碑,既看临场发挥又看一贯表现,既看目前状态又看发展潜力,使优秀的干部能够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人要善任。选人用人关键在于量才适用、用其所长,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公论,切实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格按原则、按规矩、按程序选用干部,让那些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干部走上前台,把那些品行不端、作风不实的干部拦在门外。
处事应变能力。如今,我国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所面对风险和挑战的严峻性也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如果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工作,就难以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挑战和考验。只有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做到一种风险多个预案、一种危机多手对策,从精神到物质、从体制到机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遭遇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时,有效发挥我国治理体系政令统一、高效运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特有优势,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果断处置、转危为安。领导干部要增强优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做好最坏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而确保有备无患、临危不乱,牢牢把握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主动权,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危机和风险。要树立问题意识,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发展问题要目标明确,难点问题要合力攻关,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必然性,对问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应对自如。
开拓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领导干部必须勇于突破,敢为人先,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创新就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包括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提出新理论、采用新方法、形成新观念、建立新制度、制定新政策、完善新机制、发明新技术、获得新材料、改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等等。崇尚创新,致力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旺盛活力。领导干部要破除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不敢创新,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知创新,知识贫乏、视野狭窄、不懂创新,学习松懈、工作消极、不思创新等不良倾向,牢固树立崇尚创新、致力创新的自觉意识,使创新成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要注重创新思维,破除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思维方式,破除按图索骥、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行为方式,善于因时制宜、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以新视野观察新形势,以新思路破解新问题,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切实做到在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有新办法,在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难点问题上有新举措,在解决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有新突破。
学习实践能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领导干部如果不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当下的工作。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没有学习就没有人才、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主的政治性学习,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的实用性学习,以开阔知识视野为主的拓展性学习。要把学习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多一些阅读,少一些应酬,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悠闲,向学习要知识、要品位、要境界,使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美化生活情趣,增强自律意识,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广才、学以致用。把学习与提高能力素质结合起来,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在总结成功经验中获得提高,又要在汲取失误教训中取得进步。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问题牵引学习,以学习指导实践,关注重点难点,补强短板弱项,使学习成效及时转化为工作绩效。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王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