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日前表示,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组织各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化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了可以开放的旅游资源。但另一方面,现在还是疫情防控期间,疫情防控压力还不小,旅游景区开放关键要做到错峰开放、限量开放、预约开放、有序开放,确保景区实现安全、平稳、有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旅游业尽快恢复常态运行、促进旅游业长远持续发展。
要树立对行业发展的信心。越是困难的时候,信心就越显得宝贵。这就像大雨初霁,如果只关注脚下的路,看到的是到处泥泞不堪;但如果抬头远看,看到的是远方天边的彩虹。疫情并不会改变旅游业长期向好的趋势,而且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文旅消费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旅游行业对未来的发展应有充分的信心。当然,熬过疫情带来的环境剧变后,真正决定“活下来”后能不能“活得好”的,主要还在于产品创新和内容生产能力。因此,各旅游目的地、各旅游企业要及早谋划如何满足因为疫情而对质量要求更挑剔、因为消费能力下降而对价格更敏感的消费者的需求,要高度重视消费行为、产品偏好、组织模式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提出战略性的应对之策。
要深刻认识周边游的意义。在跨省跨境旅游不会很快恢复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周边游的发展。虽然人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近处的人间烟火也值得珍惜和拥有。在社会进步、全域发展的格局当中,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优化、日常休闲的满足要给予高度重视,毕竟远行总是低频的、近游才是高频的,周边的微旅行、慢休闲、深度游还有很多改善空间。把城市和城市周边建设好,让城市的消费需求与乡村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附近”不再陌生,让“附近”不被遗忘,是当下旅游重振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明白,周边游并不是疫情下一时的选择,而是旅游市场未来长期发展的热点所在。
要切实提高旅游业数字化发展能力。在疫情中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自身对线下场景高度依赖,外部环境导致人的空间流动性受限或者停止之后,整个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行业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而数字化技术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显著特点,是解决文旅行业脆弱性、提升文旅行业韧性增长能力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疫情中全国人民用居家隔离的方式来支持抗击疫情,完成了一次社会意义上的线上消费的普及与教育,这种几乎无人群差别的线上消费浪潮必将影响到疫后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环境。文旅行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并尽快适应这种在线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一些旅游企业把直播作为走出低谷的主要方式,但是旅游产品究竟是简单地从线下转到直播间还是专门适应直播场景进行产品的适应性改革?究竟是把直播看成是玩票性质的应时之举还是持续深耕的长久战略?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
要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框架。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效激活消费,推动规模型、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深度型增长转变的问题。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质量增长需要政府端、企业端和游客端共同努力。政府端要切实认识到旅游客流的恢复对区域经济活力、社会就业稳定等目标的重要意义,要重视营商环境改善,制度供给创新;企业端要切实认识到特殊时期组织能力提高、智慧化管理优化以及舆情监测和游客引导等方面的不足,要提高自生能力、内生动力、创新活力;游客端则要在经历这次疫情后变得更加成熟、理性,进一步树立排队意识、安全意识。只有“三端”互相协同、互相配合,常态化防控下的旅游发展才能取得积极成果。
总之,“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既要有序放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走向户外、走进景区的诉求,也要严格做好通风消毒、健康监测、出入管控等工作,建立督导机制、健全应急机制、完善联动机制,避免旅游业成为疫情防控新的风险点。相信通过分区分类施策、把握节奏、科学复游,通过小规模、自组织、家庭化、开放性的旅游产品创新,通过数字化创新和高质量理念的优化,旅游业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美好灿烂的明天。
作者:厉新建;《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