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面试视角
引入
随着教育部门对上好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严,当前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缓解。但如何才算上好体育课成了悖论:如果体育不列入考试,容易变成“走形式”;一旦列入考试,被重视的同时又大概率成为应试课程。体育到底应该跟着考试走,还是跟着兴趣走?
分析
很多人认为应试易扼杀兴趣,会使体育变得枯燥。实际上,将体育列入考试,与培养体育兴趣并不绝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育锻炼多了,兴趣自然而然就来了。
对策
若不想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就需要用考试固化其地位。只要不脱离“强身健体”的基础,即便有应试化倾向,也有利于中小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全面、良好、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将体育列入考试,能确保中小学生养成基本的体育素养,这点无容置疑。
培养体育兴趣也可以建立在考试之上。诚然,中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体育内容学得快、练得多,可体育课毕竟不是“过家家”,不是把学生聚在一起玩游戏、出出汗就结束了。有实效的体育课程才能激发中小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通过应试化的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锻炼出良好的基础体能,能作用在篮球、足球等易培养兴趣的体育项目上,促使中小学生更好地“游戏”。
运动健康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根据《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统计,93%的公众认为身体健康是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2020年中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4.35亿。运动健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主动运动、爱好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育项目涉及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实际学习难度并不低。与其担心列入考试后,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不如担心学生对现今的考试课目为什么没有兴趣。说到底,“如何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与“如何让学生对语数外感兴趣”是等价的,将体育列入考试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才是最值得思考问题。
结尾
体育课程既不该跟着考试走,也不该跟着兴趣走,应该跟着“强身健体”走。通过复杂多样的考试内容,在均一化的条件下,确保学生在自己兴趣爱好的范围内参加体育考试,并取得公平的成绩。让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应试化与兴趣化的共同作用下,锻造出良好的体魄。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