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最近,一段“老人在大连乘地铁时因无健康码而受阻”的视频引发热议,智能时代给老人造成的“尴尬”再次受到关注。大连地铁在回应中提到,“车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妥当,针对特殊人群服务不到位”,但究竟如何更好服务老人这样的特殊人群?什么才是智能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值得反思和探讨。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最近,一段“老人在大连乘地铁时因无健康码而受阻”的视频引发热议。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类似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
具体问题
据调查发现,家人帮助网购,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快递柜取货物,又是扫码、又是输入验证码,太繁琐了;电子政务实现“足不出户能办事”,但由于没有智能机,不少老人办理养老证只能去业务大厅现场排队……现实生活中的痛点,折射出数字经济在推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盲区。
原因分析
老年人面对智能化生活种种不适应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高科技的东西有了畏难心理,没人教、学不会、不愿用等情况时常出现;另一方面是各种智能应用忽视了“适老化”,让老年人无所适从。
对策措施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单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多给一些关心关爱、多采取一些务实举措,这是精细化社会治理应有的温度。
一是子女应给予更多耐心。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长辈们含辛茹苦地培养教育我们。而当他们老了,子女除了回馈以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应理解他们学习新事物的不易,主动鼓励和指导。物质与技术进步,永远比不上亲人的陪伴和关爱。
二是社会应给予更多爱心和宽容。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提供必要的助老通道。社区可以为老年人举办手机学习课堂,公益组织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相关课程和指导书籍。
三是产品和政策设计应给予更多关心关注。多考虑一下老年人的需求、习惯、能力和接受度,避免“一刀切”的现象。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更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预留必要的辅助和兼容方案。结合需求,多设计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实用又操作便捷的产品。
温馨结尾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智能化时代应该离这个目标更近,而不是更远。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这是包括家庭、社会、政府在内的共同责任。在破解“无机之困”这道发展难题上,应该携起手来。
摘自 人民网评:智能化时代,老人怎能成为“社会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