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代表学面试——西迁精神
【导语】
今天北辰面试带您学习的是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回答记者提问。他谈了西迁精神的含义、“三个面向”、立德树人、用“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四个词阐释“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就从面试角度来聊聊“西迁精神”。
【面试视角】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打起背包就出发”的“西迁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勉励广大师生要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擦亮“西迁精神”的“底色”。教授们以为国家造福、为社会作贡献的初心为“明镜”,能够将自己的人生发展融入到国家建设的大局中去,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即便那里的条件再艰苦、面临的困难再多,也依然不会阻挡他们“打起背包就出发”的信念与决心,由此也为“西迁精神”擦亮了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怀“底色”。
照亮“西迁精神”的“底蕴”。“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西迁精神”正是为国谋利、为民谋福祉的初心写照,恰如温暖的烛光,他们点亮自己、照亮他人,不求功名、不计得失,守住寂寞、甘为人梯,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身体力行地“细耕”育人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与热,做出让人生无悔、岁月铭记的业绩。
扛起“西迁精神”的“脊梁”。教授们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在党的一声号令下即刻响应、启程出发,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毅然选择从此扎根西部、从头再来,其间的艰辛辗转、曲折反复可想而知,但他们依然无悔当初的这个决定,以初心为“扁担”,让自己切实扛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祖国的发展建功立业、添砖加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让我们以“西迁精神”为指引,在自身的岗位上尽职履责、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纵有艰难亦向前,纵有坎坷亦踏平,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文字实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提问:“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面对现在国家和世界的变革,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对‘西迁精神’作了精辟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几年前总书记就提出来‘三个面向’主攻方向,那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落实总书记‘三个面向’的指示,两年前我们就创办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我们提出了‘跑五’计划来具体落实‘三个面向’的精神。”
王树国:“面对世界科技前沿,每个学科都要自问,在你这个学科,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世界上这个学科最好的‘五个’是谁?有没有你?如果没有,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这种倒逼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员工的内在动能。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著名的学术机构纷纷落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组建了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
王树国:“我们又关注了一个平时不为大家所关注的领域,那就是能源领域。我们创办了国内和世界第一个储能专业,办这个专业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这个领域未来的关键技术,培养这个领域未来的高端创新人才。面对这样多变的世界,我们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这就是‘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我们应该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不负于时代的卓越贡献,这就是‘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方屏幕,连接起代表和群众,也连通中国与世界。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开放与自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慧娟:“听了王校长的介绍,都让我觉得非常震撼。我们的高校要往何处迁,其实这个就是校长提到,现在西迁精神的意义,继续向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去,去努力发展。希望我们西部高校包括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行稳致远,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