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校长儿子11岁领国家工资”!近日,这一事件持续发酵,再次触痛了人们的“公平”神经。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在政府官网发布相关通报,认定被举报人邱之豪(冒名张健)档案存在伪造姓名、年龄、住址、简历等问题。请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参考作答】
尊敬的各位考官,下面我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
(热点背景)
这些天,舆论不断追问高考“顶替”身份现象。从张健的遭遇来看,顶替身份问题可能不光发生在考试领域,在过去的就业分配、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等领域,都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顶替”操作。
(危害影响)
这些“顶替”不仅侵蚀受害者的权益,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即便错误可以纠正,但受害者失去的时间和机会不能再来。
(过渡)
人们期待真相,也期待发现真相以后,如何落实公道,如何让被损害的正义得到完满的交代。
(对策措施)
处理“顶替”问题,需要完善流程化的处理机制。在对顶替事件责任人进行处分的同时,也要尽最大限度照拂受害者的权益,弥补他们因为被冒用身份产生的损失。前段时间,被顶替的陈春秀女士表达了重回高校就读的愿望,却得到“无此先例”的回复。直到引发舆论关注,山东理工大学才称:将努力帮助其实现愿望。公允而言,涉事高校面对这些顶替案件,可能真的缺少操作经验,现行学籍管理办法也缺乏对这种特殊情形的处理规则。这更体现了从顶层制定相关规程,还受害者一个“清白”的必要性。
处理“顶替”问题,相关的经济补偿更要跟上。按照法律规定,被害者当然可以发起民事诉讼,要求不当得利者偿还侵占的权益。然而,法律诉讼耗时费力,对被顶替的受害者来说意味着新一轮折腾,而很多顶替案件涉及机关事业单位,通过组织途径,以行政手段追偿权益,显然更有利于受害者。
处理“顶替”问题,权威机构需要适时挺身而出。被顶替者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位置,一些时候,即便他们产生了自己可能被顶替的疑问,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取证途径。因此只有权威、有公信力的机构为他们主持公道,才能让维权更有力。
处理“顶替”问题,相关顶替者的惩罚应更有力。公众期待对于顶替案的惩罚再有力一点,对被害者的权益补偿再充分一点,不是出于心理不平衡的报复心态,而是出于类似顶替未能被斩草除根的深切担忧。只有让胆敢实施顶替的人员得到足够严厉的惩戒,让他们完完全全吐出通过顶替达成的不当得利,才能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目的理解,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