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坚持把学党史、悟思想同办实事、开新局结合起来,以为民服务践行初心使命,以群众满意检验活动成色。广东制定出台“3.0版促进就业九条”、农副产品数字营销等民生政策举措800多条,通过“小切口、大变化”办理民生实事;北京朝阳区深化“接诉即办”改革,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江西鹰潭全面推进“互助养老食堂”“四点半学堂”,切实解决农村“一老一小”问题……在广大党员干部躬身下马服务的同时,却仍有一些地方和干部为了“好看”,盲目提高标准搞“面子工程”,为了“特色”,下大力气搞“花里胡哨”的创新,不按群众需求办事,只按领导喜好、个人意愿办事,不仅没把好事办好,还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形象。
深入分析
群众最盼望、最期待的就是干部真抓实干,最不满意、最有意见的就是干部华而不实。无论是党史学习教育,还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初心、与民意“离题万里”。把脚伸到群众中去,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以群众满意程度为“度量衡”,对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对策措施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诚心察民情、访民意。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打捞问题、收集问题,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患有“群众感情缺失症”,不愿下基层;有的患有“群众工作恐慌症”,不敢下基层;有的患有“调研虚浮症”,不会下基层......凡此种种,皆是没有清楚意识到要当“老百姓的官”,而非“做官当老爷”,没有深刻领悟到只有深入群众、心系群众,才能读懂群众、赢得群众。每名党员干部,都要练就一双“找麻雀”的慧眼,少一些“异想天开”,多一些“眼见为实”,带着问题多到基层“蹲蹲点”,打通办公室与群众家中的“最后一公里”;还要练就一番“解剖麻雀”的本领,少摆“官架子”,多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掌握基层实际。
以“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精心抓重点、解难点。好钢用在刀刃上,好庄稼种在节令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忙忙碌碌,实则碌碌无为;更不能“病急乱投医”,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后患无穷。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千差万别的群众需求,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之“矢”射“我为群众办实事”之“的”。各级政府不仅要摸清本地民生项目清单,更要在这张清单里聚焦民生重点、找准工作方向,既投真金白银更投真情实意。比如,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重点是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人民增收;对于一些城乡结合部,重点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一些城市老旧社区,重点是全面保障出行、买菜、养老、入托、康养等生活需要,让社区焕发更暖温情、呈现更多美好。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恒心办实事、求实效。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不是“一次性”而是“持续性”,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前,一些地方在党史学习教育督导过程中,发现有的单位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过关”的心态,必须引起重视、坚决克服,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作为锤炼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本领的“磨刀石”。各地要坚持精准发力、注重循序渐进,对于当下能帮助群众解决的,要立行解决;对于需要持续发力、长期才能解决的,要分阶段拿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对于已经帮助解决的,要加强跟踪问效,切实防止反弹。要坚持唯“群众满意”而非唯“领导满意”,让人民阅卷、社会评判、群众打分,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以为群众办实事纠治形式主义。(来源:南方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