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案例分析作为各级遴选考试的“重头戏”,往往也是广大考生备考环节的难点所在,今天我们从考试答卷阅卷的角度,先来谈谈关于“归纳概括类”案例分析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一、为什么必须拿下“归纳概括”
(一)分值占比较高
案例分析题是高频考点,其分值比例往往占据整张试卷的半壁江山,案例分析类的基础性题目,往往是先有归纳概括然后再设计分析决策类题目,归纳概括类案例分析同时在考生作答的质量高低分差层次上体现非常明显,可以说案例分析答好了,考试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二)其他题目之“母”
归纳概括类能力是其他题目作答的能力基础,任何遴选考试的任何题目,都得给定参考材料,考生能不能从参考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能不能做到去粗取精使用材料,直接决定你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距离。
二、为什么你不会做“归纳概括”
(一)不会精准“挖掘”
“归纳概括”归根结底还是“归纳”和“概括”俩字,所谓归纳就是从材料中找到答题所需的关键词或关键小句子,大部分考生往往陷入浩瀚的材料不能自拔,看一些非重点的东西;所谓“概括”就是从材料中提取直接可用的关键词句或稍微对长的关键词句压缩提炼,这两个能力往往是大部分考生所欠缺的。
(二)不会精准“摘抄”
通过经常与阅卷的同事或朋友交流了解,一般阅卷时候每道题评分的时间非常快,怎么保证在快速阅卷下判卷的公平性,这把评价标尺就是“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肯定是材料中的原词原句,试想一下考官自己找了一个意思相近的关键词句作为阅卷标准,那么同学作答的五花八门,公平性就很难保障,所以考官手里必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作为采分点。
(三)不会精准“表达”
遴选考试有时有一个现象,一些机关经常写材料的笔杆子考出来的成绩往往不尽如意,“笔杆子”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存在拿到考试题目就写,碰到自己平时写过的材料就拼命回忆甚至使用自己的框架词汇,是不是自己觉得一篇文章写完了还是意犹未尽等等感觉,这些往往是最大的误区,结果是看似洋洋洒洒并且高端上档次的作答,往往背离了最基本的作答题目要求,那就是“从材料来,到材料去”的方针。
三、怎么样实现“归纳概括”出彩
(一)找到最大“公约数”
考官阅卷永远是一个标尺,不管什么样的标尺,考生永远不可能精准掌握,考生需要做的就是从头到尾通读材料,逐点逐项把关键词句写出来标注出来,把你认为凡是沾边的答案通通都给找出来,并且从头到尾按照序号标注(注意同类的一定要合并,避免暴露出归纳能力不足的劣势),从而把你的答案这个圆尽可能画的大一点,这样才可能和参考答案有最大的交集,你的得分才可能多一点。
(二)找到最大“共识度”
考生的答案要向分高,让考官看到更多的采分点才是关键,考官手里撰的采分点就是几个词或小短句,那么考生要站在考官角度来答题,本着“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原则,尽可能用小短句,并且从材料里边提炼的原词原句的小短句作答,这样便于考官阅卷,更便于和考官手里的关键词句采分点对上,考官多看到相似的关键词句,自然会给你分数的。
(三)找到最大“得分率”
“细节决定成败”用在考试中特别实用,好的细节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阅卷考官的尊重。同样的作答,不一样的卷面、不一样的排版分数肯定高低有别,我们要做的就是拿出“精品”来呈现给考官,“精品”涵盖了作答零涂改,论述字错了尽可能不要改动或改为意思相近的字眼;涵盖了卷面零涂改,作答意思错了千万不要大段涂改,尽量把意思圆过来就行;涵盖了卷面工整,尽量不要连笔更不要写草书,尽量横平竖直且字稍微大点,既便于阅卷又显得作答大气。
“向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学会站在阅卷人角度来谋求最大得分率,避免站在考生自己角度来摸索琢磨来答题,学会“降维打击”,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希望读后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借鉴,不足疑惑之处盼与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