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村子的领导人,村干部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农村,大到村子的发展,小到村民间承包地纠纷的调解,都离不开村干部。可以这样说,村干部是一个村子发展的桥梁。正是有了村干部,才将中央和地方连接起来,使得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最近几年,村干部越来越职业化了。随着基层事务的加重,如何避免村级组织越来越机关化、文牍化,不让村级组织悬浮在村庄之上?
村干部职业化和报酬工资化是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村干部都是不脱离生产的,不拿工资,只有误工补贴,然而村干部不可能仅靠误工补贴就可以养家,他们必须有误工补贴以外的生产经营收入。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两个因素影响了村干部的行为。一是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农村普遍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农户家庭收入中农业经营收入占比越来越低,进城务工经商收入占比越来越高。村干部是不脱产干部,他们主要收入来源是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在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自村庄农业收入情况下,村干部家庭不仅有农业经营收入,而且还有当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村干部家庭收入在村庄中就是比较高的。进入新世纪,农户家庭收入越来越依靠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村干部却无法进城,缺少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村干部家庭收入就由之前村庄中的相对优势位置下降为劣势位置,如果不能在村庄获得除家庭经营以外的收入来源,仅仅靠种承包地农业收入和当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村干部家庭收入就落入底层,村干部职务也就很难再承担下去。
因此,到2010年前后,中西部地区农村越来越多的村干部由那些在村庄有副业收入的“中农”来担任。所谓“中农”,是指留在村庄却仍然可以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小作坊、开农资商店、经营农机等而获得不低于进城务工经商收入的青壮年农民。这些“中农”可以在不离开村庄的情况下获得较高收入,当村干部不仅不降低家庭收入,而且可以增加获取收入的机会时,这些“中农”就成为村干部的主要来源。村干部中农化,或“中农”当村干部,成为2010年前后中西部农村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