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短视频内容失范问题日益突出。近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 新版《细则》规定,短视频节目等不得出现“展现‘饭圈’乱象和不良粉丝文化,鼓吹炒作流量至上、畸形审美、狂热追星、粉丝非理性发声和应援、明星绯闻丑闻的”“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的”等内容。
可以看到,新版《细则》为各短视频平台一线审核人员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工作指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网络视听空间清朗。当前,短视频领域失范有哪些表现?该如何纠偏?一起来看。
短视频失范的五个表现
▶ 追逐流量:短视频的“创作”变成“操作”
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扩充到个人传播主体、平台主体,甚至人工智能主体。一些平台上的拍客缺乏专业约束与职业素养,将短视频的“创作”变成了“操作”。低门槛的进入使得短视频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平台内容五花八门。
相比于文字,视频感染力更强,迷惑性更大。“眼见为实”,受众对短视频内容信任度较高,“观看”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社会体验和实践活动。短视频创作者在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人为或技术性地对影像进行遮蔽,或者制作虚假影像、传播失实信息、对视频画面随意剪辑制造新闻“热点”。此类视频的题材涵盖社会热点,常仿照纪实性新闻的拍摄方式采用暗访、街拍等展现手法,并对当事人进行马赛克或变声处理,让人误以为是纪实性的调查新闻。打着“新闻”的幌子吸引流量,获取更高的舆情关注度。这种对事实影像的歪曲和主观建构,让人们不仅感慨:“有图、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此外,部分短视频创作还存在拍摄方式失当、占用公共资源等伦理问题
▶ 欺骗观众 :“摆拍”和“真实”的界限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