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河南省直遴选即将开展,回顾往届省直遴选,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有些同学准备一年有余成绩却不升反降,有些同学仅仅冲刺一两个月却能一举夺魁,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就是我们在日常复习过程中的“打基础”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回顾一下2021年河南省直遴选考试热点素材来源及选取角度,预测一下2022年河南省直遴选高频考点。
一、2021年河南省直遴选真题素材来源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
选取部分考试真题材料:
XX县是河南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为保护水源质量,境内不能有污染产业,甚至不能网箱养鱼,扶贫开发难度居河南前列。2016年,淅川县转变思路,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提出“旅游兴县”战略。通过培育龙头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建5A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XX县利用丹江湖和荆紫关两大优势,将陶岔渠首、汤山国家湿地公园、大观苑、八仙洞、香严寺、坐禅谷融为一体,创建丹江湖旅游区5A级景区。目前,全县已有景区(点)12家,旅游宾馆饭店200余家(星级饭店8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综合效益达30亿元。
以上材料来源于:映像新闻网。(今年大家复习时候,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看看这个新闻网拓展一下视野)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
选取部分考试真题材料:
11月16日上午,河南省党政代表团启程赴上海、江苏、浙江学习考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学习考察期间,代表团将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斗精神;与上海、江苏、浙江举行战略合作签约、项目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政务商务活动,与三地知名企业家和院校负责人举行见面会,并深入多家知名企业、金融机构、科创机构参观考察。
以上材料来源于:河南日报。
第三题:项目签约仪式发言稿。第四题:考察学习成果转换到当前工作上写策论文。都是围绕此次考察交流出的文章。
为什么会选取这个背景材料来出题目呢?回想一下河南省代表团赴长三角考察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在上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所以,我们做的每一步工作都是严格与中央要求,与总书记指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选取复习热点的时候,选取角度不只是要学习总书记考察河南对我们提出的工作要求,也要学习习书记日常考察调研、座谈讲话、指示批示等与河南相关的点,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梳理的热点也是从这两个层面来展开的。
二、预测2022年河南省直遴选高频考点
(一)习总书记在豫考察相关热点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省南阳市开启今年第6次国内考察, 并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5月12日,习近平在南阳市就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他来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情况;来到南阳月季博览园,听取当地月季产业发展和带动群众增收情况介绍,察看博览园风貌;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察看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相关热点:1、中医药文化;2、乡镇产业(乡村振兴))
5月13日,习近平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在赴淅川县陶岔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察看小麦长势。他来到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走进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实地察看猕猴桃长势,详细了解移民就业、增收情况,随后察看村容村貌,并到移民户家中看望。(相关热点:3、南水北调)
5月1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1、中医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
“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
好词好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创新种植模式,积极培育中药材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可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药农”等多种模式,打造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
加强人才对接,加强与中医药知名企业、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联系,建立人才信息共享资源库和各类人才档案库,加强人才供需对接。
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对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和使用,培育催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依托公共信息网,建设中医药公共流通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中医药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大力推动“互联网+医药”,推动中药材和药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实行网上销售,实现传统交易向现代流通体系的转变。
加强人才培训,既要引进外来人才,又要培育好本土人才,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队伍素质,着力培育一批中药材农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
范文推荐:
擦亮中医药文化“三块招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他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当前,中医药文化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期,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保护传承中擦亮“老招牌”,在守正创新中擦亮“活招牌”,在推动发展中擦亮“金招牌”,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保护传承,擦亮“老招牌”。神农尝百草、华佗创五禽戏、扁鹊起死回生、张仲景医治伤寒……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基因。药香中弥散着悠久文化的香气,银针里传承着悬壶济世的精神,点穴手法中投射出精益求精的理念,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实用价值与人文精神,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深入人心。中医药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既能防未病,也能治已病,具有通心顺气、调理身体的保健功能和知疾走向、由表及里的治疗功效。中医药之美在于高超的医术、实用的功能和传承千古的高尚医德,把中医药文化保护好、传承好,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守正创新,擦亮“活招牌”。“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时代奔流不息,创新步履不停,只有历史与时代不断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破旧与立新相统一,中医药学才能在变化创新中充分释放时代活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传承性与包容性二者互促共融、密不可分。“不离宗”是根本,要立足中医传统、根植中医思维、保持中医特色,防止“以西律中”“中医西化”等“换血式”伪创新;“不泥古”是关键,在根植传统沃土的前提下,要为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输送养分,要注重与西医的结合,注重中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中医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践创新,注重中医医疗社会服务的优化,融合各种优势,在“百川入海”中“成其大”;把握时代机遇,在“潮平岸阔”中“成其广”,让中医药文化在与时偕行中与日俱新。
推动发展,擦亮“金招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这是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围绕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要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实力、发展动力和发展韧性。人民群众是中医药服务的主体,是中医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面向未来,中医药文化要聚力向上,展现能力、彰显自信、传承精神、体现价值,从自然发展状态转为自觉成长状态,从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为方向转为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方向,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恒久动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近群众、走向世界,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让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力和生命力充分彰显,努力开拓中医药文化的新境界、新天地。
中医药博大精神源远流长,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检验后,更要深刻认识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坚持传承创新并举,让中医药“老树”焕发“新芽”、更好地守护健康。
2、乡镇产业(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要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好词好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修路、架桥、改厕、建房等重要工程,打赢打好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菜园革命、能源革命等一系列攻坚战役,让广大农村群众生活在舒心、安心、暖心的环境里。
通过“雪亮工程”亮化村屯、“污水管网”直达远郊、“清洁能源”减负提温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把农村环境的“面子”清干净、“妆容”描画好,为乡村振兴妆扮鲜活底色。
农村发展天地广阔,在稳定农业“基本盘”的前提下,要抓紧“菜篮子”“米袋子”,走好“文旅路”、念好“山水经”,夯实产业根基,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让乡村产业“造血”更多,动力更强。
基层干部的铁脚板不能“缺泥少土”,要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不做随波逐流的“水中浮萍”,要做努力向下扎根的“参天大树”,不断培养“把眼睛往下看,把身子往下探,把干劲往下使”的工作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认真开展调研,聚拢民智、聚合民力,走实走好乡村振兴的群众路线。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把乡村振兴的重担勇扛在肩,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才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好,一年接着一年干好,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美,越落越实。
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采取上台交流经验、现场观摩取经方式,谈思路、晒做法、亮成绩,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给予物质奖励和政治奖励,激励广大乡村人才实干苦干、创先争优,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范文推荐:
以“三聚”助推乡村产业新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要聚产业、聚人才、聚品牌,不断激发乡村新动能,助力乡村产业新发展。
凝聚产业合力,以区域新特色助推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产业是根基,唯有产业兴旺才能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聚焦资源优势,科学把握不同区域间的结构性差异,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做到产业立项匹配优质资源,产业链条基于区位优势,产业效益满足群众意愿,从源头构建基础结构优、增收时效长的产业。要注重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延伸,针对大宗农产品、新鲜果蔬等时令产品,拓宽近郊商超、农贸市场等线下销售渠道;针对手工艺品、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构建电商平台、自媒体等线上网销渠道,突出差异化、竞争强的产品优势和渠道优势,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
集聚人才高地,以引培新体系丰润人才成长沃土。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人才是关键。乡村教育水平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产业育才、留才的大环境,是制约乡村振兴提档增速的绊脚石。要突出招引人才的集聚引领作用,完善人才顶层设计,将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人选与乡村振兴柔性集合,以产学研教学基地为载体,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回乡,打造人才聚集的四梁八柱。要发挥本土培育人才的虹吸作用,积极开展自身挖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集中授课为载体,以外出游学为拓展,将本地新生代农民、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等展开精细化培训,打造乡村技术性、服务型和管理型人才,逐步形成产业引才、育才的良性循环。
汇聚品牌力量,以文创新模式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打造品牌特色是核心。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抓好品牌培育,实行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的策略,构建以当地传统文化、标志性建筑、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品牌战略体系,通过打造品牌企业、品牌商标,深耕品牌文化,从将文化和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竞争优势。要突出品牌文化创意特色,破除以往低价走量、高价走质的传统模式,以品牌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和特色创意借助文创产品推向市场,用创意的力量赋能产品,形成文创提升品牌,品牌吸引流量,流量带动增收的良性循环,以文创品牌激活市场动力,促进当地农业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实现跨越式发展。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需要用好“新资源”、汇聚“新人才”、拓宽“新途径”,用更多的“新”元素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3、南水北调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自古以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
“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四是规划统筹引领,五是重视节水治污,六是精确精准调水”。
“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
好词好句:
南水北调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之重器”,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科学论证、接续奋斗,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动员几十万建设大军,就是为了解决人民吃水这个“头等大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聚众智、合众力创造的一桩人间伟业。这项伟大工程,唤醒了河流,丰润了大地,更浇灌了北方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
一水相牵,一脉情长,除却“扎根新乡”的移民群众,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南水北调日夜奋战的数十万工程建设者、数千名科技工作者以及永远沉睡在岗位上的人们,他们都是“源头人”,是他们不惜小我、甘于奉献,共同缔造了“人间天河”的旷世奇迹。
南水北调势必是一座丰碑,一座彰显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的丰碑,一座铭刻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图景的丰碑。
青年干部要从南水北调中蓄积攻坚伟力,树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奋斗信念,事事奔着矛盾上、桩桩朝着问题去,坚定不移苦干实干,干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范文推荐:
南水北调背后的“三层秘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田无水不收。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探寻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精神秘钥”,汲取前进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秘钥一:聚焦“思想引领”,筑牢“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信仰之基,树牢节水理念。“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人水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广大基层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节水优先”的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的红线思维,筑牢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堤坝防线,凝聚节水爱水护水的思想共识,从容应对基层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工作情况,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唤起群众的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前提。
秘钥二:聚焦“自主创新”,历练“筚路蓝缕启山林”的担当之魄,推动节水科技。“节水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这既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如果说节水理念是厚重的基石,那么节水科技则是助飞的翅膀,农业要节水化,还必须坚持向科技要答案要方法。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持续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利用多种形式将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渗透到千家万户,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打好农业节水示范样板,促进农业向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深入推进节水型农业发展路径。
秘钥三:聚焦“为民情怀”,厚植“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仁爱之心,落实节水行动。“保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全体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节约每一滴水,建设绿水青山,进一步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人民群众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广大基层干部要常怀忧民之心,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疾苦呼声,时刻把群众的诉求记心头、冷暖挂心间,将“治水、用水、护水”的相关工作融入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新发展理念中去,在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工程和保障饮用水安全基础上,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并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国家节水行动,自觉培养节约用水习惯,集约节约利用宝贵水资源,让节约用水成为自觉行动。
一种壮举总会孕育一种精神,一种精神必将铸就一种永恒。让我们在南水北调精神中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奋斗!
(二)习总书记相关考察及座谈热点
素材来源:
中央层面:时隔半个多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漓江。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27日上午,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相关热点:1、生态环保)
河南做法:7月31日,濮阳市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启动仪式举行,标志着濮阳市生态环保建设迈上智慧新台阶。近年来,濮阳市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下大力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但环境信息数据挖掘不深、支撑不强、指导不足,各县区环境信息化项目建设缺乏统筹、各自为战等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从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变,构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环保大格局,自去年12月起,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
1、生态环保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好词好句:
要围绕问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核实、验证,坚持“拔出萝卜带出泥”,牢牢扭住“实”的标准,以连根拔起的“铁腕”打落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与形式主义,才能有效避免督察前“想好动作”、督察中“蒙混过关”、督察后“换挡减速”的系列“假动作”。
要全力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组织多部门协作,联勤联动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下大力气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文章”。
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奖励激励机制,助推传统企业环保升级,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强力推进“山长制”“河长制”“林长制”,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织密联防联控的“网格”,推动形成共管共治共保的整体合力。用“终身追责”等最严制度扎紧环保“紧箍咒”,让制度的刚性约束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剑。
范文推荐:
“绷紧”生态环境保护“三根线”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不断登上“热搜”,各地“大展拳脚”守护绿水青山。党员干部们应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牢“责任、信念、情怀”之基,全力以赴绷紧生态保护“三根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鲜明责任导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党员干部要树立履职尽责“风向标”,坚持政策引领、分类整治、依法依规保护原则,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巡查,敢于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做到政治上查清、整治上彻底、长远上规范,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要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实行“签字背书”终身负责制,以严格、科学、有效为标准,顺应自然规律、探寻发展路径,聚焦国土空间利用、流域开发治理,严守生命“红线”。在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开发与利用上下足“绣花功夫”,打好绿水青山“保卫战”。
筑牢理想信念,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当前,正处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要理清走过的路、辨明脚下的路、认准前行的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理想信念一直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为官做人的“定海神针”,要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以严密的组合体系、深入的思想教育、优秀的干部队伍在环境保护的画卷上留下“梦想绿”,着力推进各地区生态保护走深走实、走出成效。
彰显为民情怀,凝聚全民参与“主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统筹解决好,凝聚民心民力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要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态长效之路越走越宽广。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凝聚全民参与“主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期、所想、所盼,为共筑美丽中国梦提供强有力保障,努力绘就新时代绿美蓝图。
素材来源:
中央层面:7月2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听取吉林省和梨树县农业发展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情况汇报。骄阳似火,沃野千里,绿浪滚滚,无人机正在进行喷洒作业。习近平指出,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相关热点:1、粮食安全)
河南做法: 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邱天朝带领调研组来到南阳市,就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宛城区茶庵乡、镇平县想念食品有限公司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邱天朝指出,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和提高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和农民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集聚优势发展粮食产业,努力提高主产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
“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
“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
“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好词好句:
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避免土地“荒芜化”,有效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举措,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突破农业“种芯”瓶颈,一颗好种,千粒好粮,要突出科技创新硬支撑,集中资源优势推进“好种”迈向“优种”、“优种”迈向“强种”,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全链条管控,紧盯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通过生产源头管控、储运过程减损、加工水平提升、消费终端节俭等系统推进,构建“产储运加销”全链条减损体系,进而实现粮食兴、产业旺、餐桌丰、生活美。
把节约传统转化为思想自律、行动自觉,切实转变“过度追求细粮和菜越多越好客”的旧观念,适应“N-1”点餐、小份菜、“光盘”族、“素食”者等新潮流,用实际行动将“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节约美德代代相传。
任何时候对待粮食安全都须保持居安思危之谨慎、自力更生之自强、勤俭节约之美德,全社会共同“起而行之”,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满。
范文推荐:
请查收你的“粮食安全攻略”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用好“粮食安全攻略”,才能牢牢端住“中国碗”,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攻略一:依靠科技创新,藏粮于“技”。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要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只有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研发、生产,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克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象,全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造好农业“芯片”。党员干部要通过“网络新闻、线上通知、上门宣传、一线指导”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各类病虫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为实现粮食丰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攻略二:保护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耕地“非农化”正挑战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动员农户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不要单纯为了经济效益对耕地地力进行持续“压榨”,要及时修复生态、恢复地力,有效保护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要利用自身优势行业优势积极对接民政、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灾情防范监测预防机制,确保农业保险、救灾、资金等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的后顾之忧。
攻略三:禁止舌尖浪费,藏粮于“民”。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时代进步中更应历久弥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从自身岗位做起,积极推广“光盘行动”,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挺在前面,争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先锋,不讲排场,按需点餐。干部带好了头,群众自然也会跟着干。只有党员干部自己先做到把“光盘”当成习惯,才能带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时代风尚,让奢侈浪费行为得到遏制,让节约粮食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成为习惯,才能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仓廪实,天下安。”我们要从农业科技创新、保护耕地红线、禁止舌尖浪费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不断开创粮食安全发展新局面。
素材来源:
中央层面: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相关热点:1、人才工作)
河南做法:10月18日, 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揭晓,许昌市委组织部的《校地融合再升级 人才共享促发展》荣获全国优秀案例奖。
为更好地展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积极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新探索新成果新经验,前不久,中国人才杂志社举办了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收到全国27个省(区、市)来稿950余篇。经过严格评选,评出组织奖10个、最佳案例35篇、优秀案例105篇。
据了解,许昌市从2015年起实施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2021年启动新一轮校地共建人才工程,将校地人才合作范围由最初的许昌学院1所高校覆盖到全部3所驻许高校,推动校地人才全面对接、深度融合,实现了校地双融双促双赢。校地共建人才工程实施以来,校地双方不断开展多维度、多形式、立体化合作,先后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44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301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503项,合作开展技术攻关201个,真正实现了校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1、人才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
“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好词好句:
要搭建起精准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把评价方法科学化、标准具体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职能特点建立侧重点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
把握正确的察人识人方法,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既要看平时能否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又要看关键时刻能否站得出来、冲得上去;既要听领导、同事的评价,也要问亲友、群众的意见。
基层是大展拳脚的主战场,也是试金磨刀的好地方,要让基层人才能克服“本领恐慌”、满足民生发展需要,就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完善人才培养策略,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积极为人才松绑,破除人才成长的壁垒,给予人才自由的成长空间。
根据地区发展中心目标和具体部署进行科学谋划,发挥人才特长,把领导组织能力强、开拓进取意识强、专业知识基础好的人才分别放到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工作对口的岗位上去。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让“人才池”成为“一汪活水”,既要横向加强不同岗位的磨练,培育全方位人才,也要纵向畅通打通人才晋升路径,提供更高的平台供其施展才华。
范文推荐:
念好“三字诀”实现人才“近悦远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湖湘人才高地。组织部门作为“人才之家”,要切实扛起“家庭责任”,念好“引”“用”“留”三字诀,着力构建“头雁引领、群雁齐飞、雏雁展翅”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以最优生态实现人才“近悦远来”。
念好“引”字诀,构筑人才汇聚“磁力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要拓宽引才渠道。千方百计招引各类人才,久久为功壮大人才队伍,全力提升人才集聚度。要创新引才方式。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同时积极引进更多青年人才,适时提供创业创新所需“阳光雨露”,呵护青年人才茁壮成长。要吸引“家燕归巢”。通过专业化招、社会化招、进校园招等多种方式,变人才“流出地”为人才“回流地”,引导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施展才华。
念好“用”字诀,搭建人才展示“大舞台”。无论是发现人才,还是引进人才,亦或是培养人才,最终目的都是用好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助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人才类型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样、需求更加多元,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更需要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要坚持需求导向优化人才配置。“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坚持以事择人、依岗选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真正做到“一招一个准”“来一个用一个”。要聚焦重大战略优化人才布局。积极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高度耦合,促使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展身手”。要搭建平台载体释放人才潜能。为懂农业、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等搭建更多平台,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念好“留”字诀,打造人才成长“温馨园”。自然生态好则万物生,人才生态好则群贤至。抓人才工作,必须要做到工作用心、政策贴心、服务暖心,让广大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要聚焦人才现实需求,建立人才精准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引进人才急盼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要加强对人才的个性化服务,在人才落户、家属安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要全力支持各类人才参加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评选和职业技能大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大人才激励表彰力度,引导鼓励人才身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让珍惜人才、爱护人才、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治国经邦,人才为要。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业引人、以人兴业,存业失人、人业皆失,失业存人、人业皆活的人才工作新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做好人才工作,精心引才、悉心用才、真心留才,走好人才强省之路,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强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