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作风建设走向深入,基层干部队伍的责任心、执行力得到群众认可。但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工作事务杂、体量大,忙闲不均、人员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上推下卸的“二传手”,升迁无望的“老前辈”,得过且过的“隐形人”,有苦难言的“背锅侠”,徒劳无功的“大头兵”……凡此种种,不仅影响基层治理效率,更成为作风建设的“中梗阻”,干扰基层干事创业的主动性。那么,基层闲人现象生成的根源是什么?又该如何精准治理?人民论坛与你一起关注。
#1
基层闲人的类型及其表现
首先是不想做事的闲人。不想做事的闲人是指那些志不在此的、长期混日子的以及投机取巧的“滑头”。基层闲人大多属于此类,其共同的特征是主观上不愿意做事,遇事绕着走,有事躲着事。具体细化为三类:一是志不在此的闲人。少数基层年轻干部本身对基层工作不感兴趣,而是有着其他的职业兴趣。但出于家人亲戚朋友的轮番规劝,最终走上“考公”之路,选择了家长眼中“稳定”的基层工作。入职后,发现基层工作与理想的职业选择差距大,融不进去,不在状态,行为表现为慵、懒、散、浮、拖。二是混日子的闲人。混日子的闲人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分布。这类干部寄生基层,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不丢掉工作,工资照发是其底线,对工作是能应付则应付。工作不求上进,没有理想抱负,对个人成就、荣誉感看得很淡,内心激不起任何波澜。三是投机取巧的“滑头”。“滑头”的心思不在工作,一心谋着升官发财。上下班迟到早退,干活不积极,找空就撤,有缝就钻,有活不干,有功不让,是其真实写照。
其次是不需要做事的闲人。不需要做事的闲人是指部分副职、老前辈、关系户等。他们凭借领导地位、资历、关系等,认为具有了不需要做事的“资本”,故而消极无为,懈怠工作,成为基层闲人。一是副职闲人。这类闲人一般占据基层领导岗位,属于班子成员,工作特征是不表态、不主张、不做事。具体分为两类:其一是有着明确分工和职责的副职,遇事上推下卸,充当“二传手”和甩手掌柜,习惯性地将工作“布置”给年轻人。其二是不承担实质性工作的副职,凡事不闻不问,无事不找事,工作不添乱,无事一身轻。二是老前辈闲人。老前辈资历深、年龄大,主动退居二线,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工作上奉行“做减法”。与其他年龄段相比,40岁到59岁的基层干部最容易出现“为官不为”现象。三是“关系户”闲人。基层少数“关系户”“有背景的”,领导不敢给派活儿,自己也不愿做事,真正并不需要干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