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提醒身边的朋友们别着急,先稳定一下情绪,理一下思路。
对应一下问题关键词:大龄30+,必要,遴选,准备。可以将这个问题拆分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无准备必要?
第二个问题:需要如何准备?
一个一个解决。
第一
“有无必要”这回事儿
向来是个“玄学”问题
这是一个决策,但决策都会有风险,那怎么去做一个合适的决策呢?我是一个保守派的人,所以做决策的时候会思考两方面问题。
第一,这个决策的最好结果是否是我所期待的?第二,这个决策的最坏结果是否是我所能承受的?如果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我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如果有一个否定答案,我自然也会给出否定这个决策。
应用到这个问题上,有无必要准备?我们就要考虑,考上遴选是否是你所期待的,考不上遴选的后果你能否承担。这里面要主要考虑三个方向:是否是你喜欢的岗位、是否有光明的前景,是否会比没考上之前开心。可以看到,这三个方向的底层逻辑就是,考上之后会不会比现在更好。举几个例子。
如果你在基层一线,工作加班,每天就是上班加班回家睡觉,没有生活质量。那考上遴选,你会到省城或地市,工作职责会更加清晰、内容会更加专注,加班情况会有但是休息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去选择。如果你更喜欢这种生活环境,那就去考。
如果你在基层一线,工作受领导器重,提拔已经进入排队序列。考上遴选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如果你看重仕途,觉得遴选时间成本太大,那就不要考。
读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有没有必要去考,其实最关键的是看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去做抉择。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
如何准备?
题主是已经有工作经验的职场打工人了。所以在准备上应该明白“宜早不宜迟”的道理。作为一次遴选上岸的“幸运儿”,有几个亲身体会想分享一下。
第一个体会,边打工边备考,很多人最大的绊脚石是我没有时间。没有考上遴选之前,我做了两年的领导秘书,是生活+文字的双重秘书,我的领导还是坐不住的那种,一周五分之四的时间要出去调研,所以我是白天跟出去调研,晚上办公室写稿,花一样的年纪都贡献给了电脑。
也是因为这段时间的锻炼,我开始阅读大量的上级领导讲话,规章制度,然后消化吸收进行输出,最后由我的领导(曾经的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进行修改,当时会觉得十分痛苦,一个稿子改很多遍,现在觉得真的是一个很宝贵的成长过程。
我在不知不觉中,把上班的时间变成了学习,我不只是学习了文稿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领导思维,这为日后的笔试面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格局高一点,把工作中的每一次文稿写作、交流发言都当做笔试和面试,多和领导交流,就相当于多找了几个vip导师。
第二个体会,我准备了两天就看不下去了,持续备考成为最大挑战。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中国所有的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遴选考试虽然人少了,但是考生实力都是一个比一个强,所以难度更大。所以要早早进入备战状态,但是不要过早进入临战状态。
日常多读讲话稿、多看热点,多分析问题,但是不要太有功利心,觉得我看了就一定会考到,我准备了就一定要用到,客观来说,准备百条能用到1-2条都已经很幸运了,所以不要想着太快变现,而是要先把池塘做大,把鱼儿养肥。
备考状态够扎实,临战状态才能够更快速的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的放矢的开展学习。另外,找一个一起努力的朋友,相互监督相互督促,或者可以报一个培训班,快速掌握套路的同时也找一个可以陪伴你一起学习的朋友,同时也付出了金钱成本,加大了对自己的赌注,变相增加了沉没成本,倒逼自己更加努力。
第三个体会,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势而为才能乘势而上。这里主要是针对临考前,考市直就关注市里在忙什么,考省直就看政府工作报告里重点是什么,围绕重点有针对性的去准备,这叫顺势而为,比如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
除此之外,如果你早就有了心仪的单位,但是暂时不能报考,那就在不能报考的时候多去增加自己的附加值,比如考研究生、考司考、会计等等,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在最后时刻成为你最大的助力。
其实我相信,题主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只不过想通过更多人的回答坚定信心。一个人最后能走到什么地步是很难预估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具备才能够演出成功,所以何必考虑太多当下的得失呢?
遴选考试本就是人生中的附加题,其他题都做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解几步,毕竟解不出也不会扣分,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