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我给的信息太少了。因为我没参加过这个考试,只知道大概情况。
首先,我朋友是参加一个四五线地市级城市的公务员遴选。在政审两个取一个的时候落选。
其次,我朋友各个方面条件绝对符合,和她一起竞争的也是相同县级同个系统的人员。
第三,这个岗位是法律相关岗,我朋友持有法律证,竞争人员没有。
第四,用人单位以竞争对手做文卷、文笔好拒绝我朋友,但是我朋友也做过文卷工作。而且以此向用人单位询问,用人单位没有给出理由。
第五,我朋友家庭一般,学历、工作经验比竞争对手强。现在,我朋友不知道怎么选择,是向纪委投诉还是忍下去。因为明年还要参加公务员遴选,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以后。如果参加,可能还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朋友家庭一般比较绝望。
另外,个别网友说纪律不好、能力不行等问题不存在,我朋友在岗位得过不少荣誉。且笔试面试与用人单位政审是相分离的,因此我朋友笔试面试第一。
请不要做键盘侠抹杀别人的努力。谢谢大部分网友的建议,期待各位更多有益的建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作为遴选考生,我们自己要明确遴选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唯分数取人,就是进入到考察、政审阶段将对入围考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除了工作实绩、综合文字能力,还有领导与同事的评价等等。这方面从各级的遴选公告中就可以看出。
2022年度中央遴选公告中规定,“各部门根据考察情况和职位要求,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人岗相适原则,集体讨论、择优确定拟任职人员,不唯分取人......”。
某省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告中规定,“考察对象考试综合成绩不作为确定遴选人员的唯一依据。各遴选单位党组(党委)根据报考者的考试成绩、考察以及体检等情况集体研究,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从考察对象中确定拟遴选人员名单,”
某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告中规定,“遴选单位综合考察情况,结合职位需求,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集体讨论、择优提出拟遴选人员,告知遴选考生,并将拟遴选人员情况报至市委组织部。考察对象的考试综合成绩不作为确定拟遴选人员的唯一依据。”
我们可以看到,人岗相适的原则、集体讨论、择优提出人选,以及不唯分取人,是各级遴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进入到最终的考察、政审阶段,分数已经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当然,各级的组织部门在内部解释时也会指出,如果录取第一名时需要“充分的理由”,录取第二名而不是第一名时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
同时,组织部门也会对不录取第一名的情况进行严格规定,除有重大违纪行为、可能影响录用的其他行为外,就是需要用人单位进行集体研究并在请示中说明具体理由。
在具体实践中,用人单位在遴选考试中是有决定权的,组织部门一般也会尊重用人单位的意见,所以如果确实经过用人单位党委(党组)会议集体研究,并提出合理理由报组织部门后,组织部门一般不会过多介入。
综上,既然你的朋友已经明确接到用人单位通知,就说明用人单位已经集体研究,并且经当地组织部门同意。建议坦然接受这个结果,你朋友不去纪委投诉是正确的。
当面对组织意志的时候,如果还强行对抗是会有不太好影响的。因为“人岗相适”“择优录用”本就不是什么量化的指标,无从查证;即使真的闹大了,相关部门介入发现了“利益输送”等影响录用的问题(概率极低)改变了结果,到了新单位后你又要如何立足。
当然,你也说到了一些对比和理由,其中不论是学历、工作经验、文笔等等,都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你不了解考察时领导同事谈话的结果,以及你竞争对手整体综合实力、是否有上级部门跟班的经历,又或者有其他方面的人脉资源等。在不是岗位要求的硬指标中,择优录用本就是对个人能力、工作水平、群众口碑、人脉资源等全方位的比拼。
但是,坦然接受结果之外,也不代表我们没有事情可以去做,相反一段失败的经历,更能够使人成长,认清社会的现实与自身的不足。具体来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调整心态,积极沟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面对得失,平心静气的与用人单位沟通,询问下原因,但是要认可用人单位的决定,感谢给予考察、政审的机会,表示自己以后会更加认真、提升自我。总之,要给人一种大度、坦然、积极向上的印象,而不是质疑与抱怨。笔者也见过录用第二名之后,没过多久用人单位将第一名的同志以借调、跟班学习等名义调入工作,期满再通过相应程序予以调动。
二是乐观向上,提升自我。在工作中主动向领导汇报考试的结果,向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表示感谢,千万不能充斥着抱怨和懊悔的情绪,没有人喜欢总是受着负面情绪的影响。当有同事或朋友提起,替你打抱不平时,大可用“可能是自己还不够优秀”“没有把握考上的时机”等进行自嘲,保持乐观的心态,迅速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精进业务提升本领。
三是重拾信心,认真备考。随着新修订的遴选办法的公布,各级遴选考试每年都会常态化开展,既已错过,就把目光望向远方。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备考遴选,如自身心态难以调整,建议报班进行学习,与老师和同学一同前进。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
四是收集信息,科学选岗。遴选岗位选择优先考虑岗位匹配度因素,并要结合单位特点、工作经历、综合能力等进行综合权衡。要提前了解岗位设置的,各方面条件要求指向性明显的,尽量规避,可能是萝卜坑。同时,尽可能的侧面了解有无跟班、借调人员报考,甚至笔者遇到过在某州直遴选的考试中,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岗位设置上要求性别,资格审查时明确表示希望招的是男性,等等。
最后,中央、省直遴选相对更加规范,即使有部分跟班、挂职人员,在最终录取上也更为公平。市级、县区级层级的遴选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
不过话说回来,公开遴选已经是现行体制下最为公平的方式,与主动调动需要的人情、机遇等相比,给予了我们基层公务员一个向上的渠道,有太多家庭一般、没有背景、学历普通的基层公职人员,通过遴选进入到了部委、省市直单位。
做成一件事本就需要个人实力与运气,“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成长”,你只需要问自己“当下次还有机会摆在面前时,你是否还有能力把握?”
祝遴选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