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简要分享三个观点:一是未来中国在多边合作特别是WTO改革谈判中的关键点;二是在目前逆全球化思潮中,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和方向;三是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路径和顺序。
一、中国在WTO改革中应坚守的关键
美方提出了WTO改革的方案,在这个方案里面哪些是中国可以让步的,哪些是必须坚守的,我们自己心里要有底。
我认为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认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应该是中国的底线。在谈这点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市场经济地位重要。打个比方,比如中国出口衬衣到美国,10美元一件,美国认为太便宜,有“倾销”之嫌,通常会找与中国同是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作为第三国比较,假设印度衬衣的出口价为20美元,那么美国就可以以此作为依据对中国出口商征收100%的关税,把中国衬衣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从10元提升到20元。这虽然只是个假设的例子,但现实中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税高达97%左右。但如果中国被成功界定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话,那么反倾销税就可以相应降低到37%左右。所以,是否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出口来讲是很重要的。
美欧日之所以认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主要的论据不外四个:一是关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否充分;二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作用和地位;三是中国是否存在以贬值为目标的“汇率操纵”;四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仔细研究下,其实这四点指责都站不住脚。
第一,中国的产品市场改革已经很彻底,跟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无太大差距。我们已经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而且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国企和民企需一视同仁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而从过去的二十年来看,“民进国退”的现象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入世”之前,民营经济只占了中国经济很小的规模,只是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但现在民营经济是占了中国经济“半壁江山”以上。“56789”现象就很好地印证了这点: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50%的GDP,贡献了60%的税收,做出了70%的创新,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企业数目也占了中国总企业数的90%。
第二,国有企业不只是中国独有,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都有,而且也都是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上游产业。但并没有见到因为法国存在国有企业,而其他西方国家就认定法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至于强调对产业补贴要增加透明度的问题,这个也是中国一直认同并努力的方向。其实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补贴透明度问题,所以也不能因为中国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进程而断定中国不是“市场经济”。
第三,中国从来都没有追求货币的贬值。事实上,从2005年到今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8.27元升值到1美元比6.4元左右,已经升值近25%。而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没有长期超过4%,所以从这两个指标足以断定中方从来没有所谓的“汇率操纵”。
第四,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入水平不一,不能够用简单的“一刀切”原则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应该采用差别付费的原则对待。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署近两年来,连美方官方都承认中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所以,综合上述这四个方面看,中方都有足够的理由争取“市场经济”的地位。
相对于“市场经济地位”而言,中方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可能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自然,目前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年均收入12,000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自然可以据理力争。但平心而论,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争这个意义不大。理由很简单。中国现在年人均收入已到达1万美元,假设WTO的改革谈判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就算我们被成功界定为发展中国家,等谈判达成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已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发达国家。所以,目前看,争取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意义可能不是很突出。不如集中全力,做好谈判工作,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
在未来世界发展格局中,全球化可能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区域合作将会取代全球化。理由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WTO提出一个新方案之后,这个方案很难“放之四海皆准”,或者让成员国都很满意。比如WTO的第九轮谈判——多哈回合,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部长会议中提出的新方案,好谈的议题很容易达成一致,但不好谈的还是谈不妥。目前多哈回合尽管完成了90%左右的议题,但发达国家在取消农产品保护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服务和金融贸易的市场准入开放方面,由于涉及到彼此的核心利益,都不愿意妥协让步。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最后谈不妥,之前所取得的其他谈判成果其实边际作用就不会很明显。
其次,在之后的经贸合作中,一个国家尽管跟200多个国家或者经济地区做贸易,哪怕它积极参与WTO,但对它而言最核心的利益还是与它紧密相关的经贸国家或者经济体,地区经贸协议对一个国家来讲更为重要。因此,区域全球化会优于全球的合作,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换言之,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还有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呈现三足鼎立态势:一个是中国为中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圈,其合作的区域自贸协议是区域全面经济协作伙伴(RCEP);一个是美国为中心节点,主要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贸区;还有一个是德国为主导的欧盟区。当然,三足鼎立不等于三者孤立,三者彼此之间还是有很强的经贸联系的,亚太经贸圈与北美自贸区的合作体现为全面进步跨太平洋贸易协议(CPTPP),中国跟欧盟的合作则体现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那么,假设未来世界朝区域全球化方向发展,中国未来开放应往哪个方向走?
我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应该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开放的重点与方向。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其实是半球化,而不是全球化。半球化体现在中国跟东盟以及欧盟之间的经贸。换言之,在半球化发展过程中,中美之间的经贸应该会相对地被减弱,这可能也是国际大环境所决定的,也就是美国当前的战略格局。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短期之内还可以,甚至会有中美第二阶段的贸易协议,但从长期上来看,特别是到十四五规划完成的时候,中美合作的空间与前景都会相对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做好半球化的工作,也就是与东盟、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换言之,中国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工作,特别是以东盟国家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当然,我们要两条腿走路,积极推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经济之路。
不过,关键是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因为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中国与陆上丝绸之路国家的合作目前还可能只能以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形式为主,而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合作则可以不只采用简单的进出口形式,还可以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直接投资。这是因为中国跟东盟这10个国家,甚至是与RCEP其他14个国家的贸易投资都远比中国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强。事实上,RCEP协议中就已经强调,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15个国家应该采取“负面清单”与“正面清单”相结合的形式。总之,两条丝绸之路应该各有所侧重。
三、中国开放的“三部曲”顺序
我认为目前中国开放的路径和顺序可以分三步走:先推RCEP,次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再推CPTPP。
关于RCEP,目前各成员国已经达成协议,进展顺利,自无需赘言。目前需要讨论的是:下来我们是先推中欧CAI,还是CPTPP?自然,我们可以两手抓,齐头并进。但其实心里应该明白:从时间表上看,CAI应该比CPTPP更容易谈妥。
原因在于,尽管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目前碰到一些“回头浪”,碰到一些挫折。但从本质上看,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谁对谁的恩赐。欧盟某种角度比中国还需要对方的市场。给定受疫情负面冲击欧盟经济疲软这个事实,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欧盟其实非常需要中国的合作。尽管从短期看,欧盟在政治上站错队,被拜登当局“忽悠”,出现了跟中国“政冷经冷”的局面,但笔者判断,不出半年,到今年年底,欧盟议会应会主动与我方接触,重启中欧投资协议谈判。
反过来看,中国在短期之内要马上进入CPTPP其实难度很大。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CPTPP太过于着重成员国之间贸易规则的统一性,相对于RCEP而言缺乏灵活性。而中国在劳工、环境、国企领域的看法与CPTPP目前的成员国(特别是日本)并不一致。所以,如果按照日本认同的贸易规则,那么还是需要一定的谈判时间的。
第二,我的判断是,拜登政府不出半年有可能会紧锣密鼓地申请重返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如果拜登政府重返CPTPP,中国成功进入CPTPP的难度会加大。比如说美国会在国企和劳工环境方面设置很高的障碍。可以理性预测,美国先于中国加入CPTPP的可能性很高。而一旦美国先于中国加入,中国再进入CPTPP的难度就会加剧,他们可以在协议之后再设立别的门槛,或者协议文本解释也是由他们主导。
相反,如果中国先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然后假设一两年之内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能够达成,那时中国对CPTPP就保持着一种开放平和的态度,不着急地慢慢谈判。当然我们希望尽快谈成,但是成不成也不取决于中国。中国要做好准备,包括改革、宣传,还有心理方面的准备,尽人事安天命。等到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后,我觉得CPTPP可能甚至会为中国量身定做一些协定,到那时中国加入CPTPP就更加水到渠成。
总之,中国在未来WTO的谈判中,关键是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对外开放的重点。从开放顺序上看,宜先RCEP,次中欧CAI,再冲CPTPP。
本文来源:网易研究局
余淼杰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