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虑,体民之所苦”是“放管服”改革的初衷,它要求政府部门涉深水、啃硬骨头,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目标。基层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是“放管服”改革的主战场,但基层事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针对一些治理难题,还需进一步结合“放管服”的中心思想来开展工作。
加大“放”的力度。在“简政放权”的要求下,一些地方自主撤并职责存在交叉的部门,构建简约精干组织架构,实行集中审批和联合行政制度,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基层治理的动力与活力,使人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基层政府“简政放权”的程度仍然受到层层约束,因此,基层政府在接受上级指示的同时,还应该主动加快自身建设,梳理各个职能部门肩负的审批事项,理清职能与事项的关系,在上级的规定范围内,寻找更加便民的办事审批模式。
提高“管”的能力。权力的下放要求上级部门和基层政府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创新管理模式。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民风民俗不尽相同,也就意味着管理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二是要加强监管。基层干部的权力得到提升,也就更容易滋生腐败的细菌,因此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管尤为重要,这对于保障基层民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要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对于上级部门和基层政府是同样重要的,上级部门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来提升管理水平,基层政府也需要高素质人才将新颖的管理观念理解到位、执行到位,确保不出差错、不走弯路。
深化“服”的意识。目前,基层干部队伍在专业性方面依旧存在不足,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时,老百姓仍然需要寻求上级部门的帮助,导致基层服务能力存在短板、基层服务不到位,所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能力是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而服务水平也体现出专业能力。实践证明,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宗旨教育至关重要,他们的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最为直接的关系,决定了改革效果的实现程度。要强化事后监管与追责,制定明确条例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每一件大小事务。
奏响改革强音,激发市场活力。奏响“放管服”改革强音,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底色,一幅中国经济“大海”中奔涌的“浪花”激荡起澎湃活力的时代画卷将徐徐展开,让人们见证中国经济这片“大海”生生不息的强劲动力。(本文参见:作者:刘霜,文章名:基层治理的“放管服”,出处:共产党员网,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