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发展乡村经济,助力产业振兴不可盲目跟风,搞“千村一面”,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找到既顺应时代大势,又突出地区特色,更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的产业发展之路。
因时制宜顺大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借势而行”方能大有可为。产业振兴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无源之水,应善于多方借势。要善借政策扶持之势,把握国家发展战略良机,做好政策预判、整合好内部资源,提前准备,迎接乡村振兴政策释放出的政策红利,把政策落实成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要善借科技发展之势,熟悉前沿科学,掌握重要民用领域科技动态,把5G、物联等新兴科技引入到本地产业发展规划中来,给产业振兴插上科技之翼;要善借产业变革之势,看清产业周期,辨清朝阳与夕阳产业,根据周期与冷热程度调节规模,选育项目。做到紧跟政策、科技、产业的大势,将本地的产业发展置身于时代的浪潮之中。
因地制宜定产业。“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产业发展因地而生,方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产业的打造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点,把本地优势展现出来,打造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考虑本地的自然环境,将气候、土壤、光照、水质等条件全盘论证,引导农民种出口感好、品质高的农业产品。在工业项目引进上,既要考虑到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又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工业发展道路。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上,要考虑到气候条件、地貌特征、与城市距离等因素,发展出适合本地的乡村文旅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新道路。
因人制宜谋发展。“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人制宜。”产业发展需考虑到人才、人口、人文等各类因素在项目中的现实作用。要与人才资源素质相匹配,通盘考量劳动者素质、经营者能力、服务者水平,精准引领适合上述人群的产业项目。要与基本人口情况相适合,把准产业覆盖的人口范围,弄清本地人口规模、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定位。要与人文因素相协调,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特别要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注意当地的文化禁忌,避免产业项目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产业因人而兴,为人服务,要使产业发展从规划到推广再到维护,处处考虑到人的因素,让人成为助力产业振兴的根本力量。
产业发展不能心急,更不能盲目跟风,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找到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好路”,带领广大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本文参见:作者:李想,文章名:“三因制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来源:共产党员网,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