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找我“吐槽”:他是科室副职,平时工作兢兢业业,业务能力很强,群众基础也不错,但是每次“提拔”总差“临门一脚”。他所在的单位近期干部大调整,空出来很多职位。他心仪的职位是科室负责人——前期他已经主持科室工作一段时间,本以为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下级单位一个“有背景”的年轻人“后来居上”。他很苦闷,颇有感触的对我说:“没背景在体制内寸步难行啊……”听到他的“抱怨”,我陷入了沉思:体制内没背景,还有发展吗?
不可否认,体制内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能不断取得进步和成长,说的更“直白”更“功利”一些,希望能获得提拔走上领导岗位。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下个人发展取决于哪些因素,其中“背景”又能发挥多大作用。
一、所处的平台。平台决定了体制内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和“地板”。乡镇公务员绝大多数止步于“副科级”,能走上处级领导岗位的可谓“凤毛麟角”;县处级单位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享受“一级主任科员”待遇是“基本操作”,部分能以“调研员”身份退休;到了厅局级单位,年轻人奋斗几年都是“科级”干部,稳扎稳打也能以处级身份退休……有“背景”的人在面临提拔机会时可能抢得“先机”,但仅仅凭借“背景”实现平台跃升的例子毕竟是少数。相反,近年来“遴选”考试的职位越来越多,诸多没有背景的基层公务员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上级单位甚至省厅、部委工作,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打开用人单位网站,在信息公示等专栏中可以查阅每次遴选考试拟录用人员原工作单位等信息。在平台的跃升方面,个人的学习和努力远比“背景”和“关系”更有“疗效”。
二、机遇的把握。在体制内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特殊机遇,如何选择、能否把握住,尤为关键。上级单位有个借调机会,去不去?机构改革成立了新部门,走不走?单位要组织“竞岗竞职”,参加不参加?今年的遴选考试要来了,报名不报名?……在这样的关键节点,“背景”的作用比较明显——并非直接“走后门”“拉关系”,消息的获取、预期的判断、发展的眼界、高人的指点,都有助于我们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上述这些并非“没背景”的普罗大众就无法获取,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埋头苦干也要关注干部人事结构,对自身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在对外联络中,除了完成任务本身也要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便于工作开展又打开了外部局面;在与领导和同事的相处中更要“广结善缘”,用真诚的沟通和扎实的工作赢得认可与支持,在寻求帮助时能听到“真知灼见”。
三、领导的赏识。干部选拔任用是单位的大事,是一定要“上会研究”的,集体讨论中有没有领导推荐、是否得到认可是成败的关键。从领导的角度考虑,提拔干部不是基于之前这个干部有多少功劳和苦劳,而是把这个干部放在重要岗位上,是否能够为组织作出更大贡献、更好的为领导分忧。有“背景”的干部在提拔时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帮助单位和领导建立良好的外部关系,便于一些工作的开展。但同时,任何一个单位要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老黄牛”干部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没有“背景”的干部,唯有更加努力,用工作上的“勤”来“补”背景上的“拙”,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和组织不可或缺的人才,争取早日进入领导视野和组织的考察范围。
四、良好的心态。职场生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所谓“背景”,实质即“人脉”,就是我们能够获取和运用的资源。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外部关系的不断积累,都是我们自己不断强大的“背景”。有很多干部一直默默无闻的作了很多工作,还没有收获预期的发展,但为群众办实事的“成就感”、那些实实在在的“本事”、同事们的广泛“好评”却踏踏实实的装在了心里。末了,我劝我的那位朋友,既然组织已定,就欣然接受。这位年轻干部能成为领导,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恪守本分,积极配合,将所谓的“敌”化为“友”,既推动了科室工作的有序开展,展现自己的“大将之风”,更收获了今后发展的“额外支持”和“海阔天空”的一份洒脱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