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体制内升迁无望是什么感受?
文 | 豫立 总1901字
近日有网友分享自己的升迁无望的感受,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混沌。
本人异地三线法检公务员,已经入职8年,司改后进入员额,但行政职务迟迟得不到提高,眼看同年已经纷纷提拔,自己一天天的心情就像上坟,很烦躁,很郁闷,过了这个年龄,就再没机会了。天天纠结要不要跳槽去体制外,但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自己投资股市也不太好,小孩又小,天天单位屁事又一大推,人到中年滋味太难了……
此外还补充到:2020年提了个副职,不过也没有特别的高兴,快40了。另外,投资很失败,压力太大,指数涨了个股扑街。老婆也体制内,和她沟通也有问题……
看到他的困惑,众多体制内的朋友纷纷留言,有现身说法的,有宽慰舒心的,还有“怒其不争”的……体制内升迁无望是什么感受?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眼红。一起工作的同事被提拔,特别是看着同一批进入单位、甚至比自己年轻的人“节节高升”,说不羡慕,那是假话。面对提拔后职权的变化、待遇的提升,尤其是别人的“高看一眼”,那种无法压抑的“羡慕嫉妒恨”会油然而生,甚至影响自身的言行。
不甘。大家都是通过“千军万马”的公考厮杀、成功挤过独木桥进入体制的,基本素质相差不大;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分工不同,很难以“绝对公平”的方法进行考量。当别人的工作成绩受到肯定、当他人的努力获得收获,我们很可能会放大自己的付出和成绩,愤恨领导看不到自己的优秀。
羞愧。即便一些心态较好的公职人员,似乎已经“正确认识”或者“坦然接受”提拔无望的现实,但是一些老同事的“鼓励”、老婆孩子的“抱怨”、亲朋好友的“关心”,似乎都在无时不刻的提醒着自己的“无能”——这样的“二次伤害”,让很多人难以面对。
懊悔。经历上述心态之后,大概率会反思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足。过往的点滴都会从脑海中浮现,特别是自己和领导单独相处的片段或独立完成的重大任务,还有一些同事曾经“高深”的“点拨”与“分析”。于是,整个人会变得十分“敏感”,后悔说过的某句话或者办错的某件事,变得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人非圣贤,面对提拔失利有上述心理变化是十分正常的,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不过也要认识到,在庞大的体制内,能够走上领导岗位的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基层干部一辈子也没有几次提拔机会,在正科级甚至副科级岗位退休才是常态。若是一味的追求官职大小、单单以“级别”论英雄,本身就是一种“不够成熟”的表现。
很多年轻干部因学历较高等因素,第一步走的很快,于是就“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到“点儿”就能提,甚至在上班之初就对照“榜样”的经历,定下30岁当上正科、35岁解决副处等难以实现的目标。干部提拔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考量,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势在必得”的“提拔机会”,可能根本就不在组织的考虑范围内。与其杞人忧天、如惊弓之鸟,不如踏踏实实的工作和生活,主动应对看似“升迁无望”的体制生活。
一是“调”。这名“副科”将上班的心情形容成“上坟”,还提到家庭关系和投资收入等诸多烦恼,其根本问题就是心态出了问题,整个人十分“焦虑”和“急躁”。对此,要迅速调整心态,既要承受得住自己的失利,正确看待个人的提拔和晋升,更要大方对待他人的成功,广结善缘。升迁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他人未必不够优秀,别人的付出可能我们根本就有没看到。面对既定事实,与其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不如坦然接受、展现“大将之风”。
二是“稳”。作为参与晋升的“当事人”,失利后的“一举一动”都极其容易被放大。面对“没有希望”的工作和“一地鸡毛”的生活,更要稳住神、镇住场,万万不能以“自暴自弃”、“怼天怼地”“彻底躺平”的心态消极应对。领导和群众们都在“看着”,这个时候正是“经历考验”和积累群众基础的重要时期,“稳不住”才是真正的“晋升无望”。
三是“忍”。诚然,基层情况复杂多变,领导水平高低不一,现实中很多领导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一些基层干部无论怎么努力似乎也进入不了领导的“视野”;此外,还有小部分领导“较真”“记仇”,一次工作失误后,再也难以扭转不良印象。不过,体制内干部调动还是比较频繁,当与领导工作风格不适应、方式不一致时,最合适的办法就是保持政治定力和业务水平,等待换届后的机会。
四是“变”。自面对困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变。工作不如意、处处碰壁时,如果有借调或者外出交流的机会,一定积极报名参与,时间和空间是万能的良药;同时,遴选考试也是重要选择之一,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哪怕没有成功也不会留下遗憾。此外,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办法缓解焦虑,培养跑步、骑行、书法等兴趣爱好,把重心回归家庭,也许会突然发现除了提拔之外,生活还有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