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村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面貌为之一新。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短板。比如,厕所不卫生、出行不方便。而那些能吸引人去旅游的农村,无不设施完善、村容整洁。多重视角审视之下,推进乡村建设意义重大。
立足实际,谋划好“建设什么”。乡村建设理应满足乡村实际需求,关键落脚在补齐乡村短板弱项。供水、出行、教育、医疗、养老,桩桩件件都是群众关心事,关系亿万农民的幸福感。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任务,体现的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一圆心,圈定的是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这一半径,是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的重要支撑。
八方聚力,回答好“怎么建设”。乡村建设不是纸上谈兵,也并非空中楼阁,要拿得出办法、看得到效果,人、财、技缺一不可。政府引导农民建,就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作用,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搞建设。依据项目打包建,就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在乡村布局项目、往乡村注入资金,吸引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和农民就业创业。把握机遇高标建,抢占数字化、智慧化风口,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让农民生产生活实现质的飞跃。
建管结合,保障好“建设成果”。乡村建设非一朝一夕,只有持续常态推进、长效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前期许多地方都犯过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的错误,重复建设、建设成果空置等问题频出,造成了社会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健全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既是保障前期投入项目的正常运行使用,又是为后续跟进项目做好背书,实现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连续性、稳定性,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建的是乡村,更是乡土中国的崭新图景。美丽乡村建设的优美风貌,不仅展示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强大实力,激发了乡土中国的前行力量,更增添了大国崛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