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遴选过来人的“经验”,要不要听?
文 | 豫立 总1765字
近期,一些考生留言咨询,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了一些遴选考试“成功人士”,通过当面请教、电话沟通、查看“经验帖”等方式,了解到一些情况。但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备考实际完全不一致,甚至不同的过来人说法“自相矛盾”。一些考生产生了疑惑,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到底要不要听?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能找到“本尊”,其经验当然要听!不过在取得“真经”之前要擦亮眼睛,莫让“六耳猕猴”混淆视听;取得“真经”之后要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的吸收借鉴。
怎么找
很多考生都会在网上搜索自己报考部门的历年真题和成功经验等。在一些论坛、网站和APP上,充斥着大量以“收费”和“卖课”为目的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一些职业骗子。一旦轻信,轻者损失钱财,重者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备考。其实,找到真正的遴选过来人或者了解报考岗位的相关信息也不是难事。一是通过“人脉”直接联系。历次的遴选入围名单都会对外公示,公示内容中包含了报考岗位、个人姓名、原工作单位等重要信息。在省、市遴选中,如有需要通过自己的领导、家人、同事、同学等,花点功夫、多多努力,一般都能直接联系到当事人。二是通过正规机构了解。教学规模足够大的机构自然“桃李满天下”,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大概率遇到过类似岗位的考生。即便是一些新的单位或冷门岗位,由于对同类型的考试比较熟悉,授课老师也能给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和建议。
听什么
一听岗位介绍和个人生活。尽管顺利通过遴选考试、到更高的平台工作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是入职后“不适宜”的考生也不少见。一名考生通过遴选考试从省厅到了部委工作,本来是一件“喜事”,但却成了“幸福的烦恼”。她所在的部门“早7晚7”是“常态”,晚上10点以后下班是“常事”,正值“要孩子”的关键时期,因为工作忙和疫情等原因却常常一年都不能和异地的家人团聚。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尽快解决异地问题,放弃了乡镇公务员身份考入事业单位,恰逢近期事业单位改革,整日“忧心忡忡”甚至“后悔了”。
二听考试内容和考察形式。近年来省以下遴选考试越来越规范,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北方某省面试命题中,一些单位采取“2+1”的形式,前面两道题全省或全市统一,第三道题由用人单位自主命题,和报考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密切相关。中央遴选部分部委有一些个性化的传统,例如考试形式灵活、增加性格测试和外语考察、面试多考演讲题等。
三听应试心得和备考经验。一些考生认为遴选考试是一门“玄学”,一些时候自己认真准备了但是分数不高;长期准备的考生比不过第一次考试的“小白”。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遴选考试不公布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要根据经验总结其中的规律;二是考察内容广泛,不容易抓住学习重点,花费很多时间准备的内容“用不上”。遴选成功人士和专业授课老师在这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题型把握和备考重点等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
怎么用
一是全面考量确定报考岗位。参加遴选的考生都有工作经验,对体制也有一定的了解,适龄考生中很多人面临婚姻、家庭等现实问题,个别考生为参加遴选考试还要放弃来之不易的提拔机会,因此对于报考岗位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等了解报考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劳动强度、未来发展和生活保障等,充分收集信息、广泛征求意见,长远考虑,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二是了解考试内容提前准备。对了解到的“个性化”考试内容,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提前着手准备。有专业或外语加试的,在学习通识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安排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学习。因疫情等不可抗力,考试组织越来越紧凑,有的遴选笔试成绩公布一周左右就进行后续面试。一些考生总认为时间还多或者进面机会不大,结果入围面试名单后,不仅要准备面试还要准备专业考试,手忙脚乱、心情焦躁,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成功经验不能照搬照抄。过来人分享的心得固然珍贵,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同一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每一个人。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给领导写大稿的考生,对大作文不陌生,学习重点要放在案例分析等技巧类、规律类题目上;原岗位专业性较强的考生,除了要学习应试内容,还要多关注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地方的时政热点,增加理论的厚度。找不到过来人的“经验”的考生更不必恐慌,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仅仅凭借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的,“锦上添花”再好也比不过自己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