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建成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新型举国体制可以更广泛地调动、组织和协调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内化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主体间良性合力。而科技体制改革,则是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前提。举国体制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广泛地调动资源、更恰当地组织资源、更科学地协调资源,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科技体制从中发挥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要促进政府职能从项目审批向创新服务转变。这既意味着要敢于做“减法”,善于做“减法”,从抓流程、抓程序的思路转换变为抓战略、抓规划、抓服务,减少对科技项目的直接干预和前期审批。而加强对项目的积极引导和孵化,赋予科技主体更多自主权,包括技术路线决定、经费使用、项目落地应用等,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让科技成果破土而生。
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更大比重的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一个全周期的过程,需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为原始创新打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具体而言,首先,要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一套推进加强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从源头出发,促进理论创新,促进贴近国家、社会需求的科研成果涌现。其次,应建立一套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机制,强化省市共建、校企共建、产学研渠道一体化的建设,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实践应用三者之间都需良好的渠道,在此过程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主体从中借助体制实现通力合作,促进资源共通和技术共享。再次,通过建立一套科研财政资金的高效管理机制,让财政资金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真正惠及科研主体,调动科研积极性。
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借助市场力量,形成企业创新主体的内外共促正反馈循环。此处的“内外共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企业内外,就是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要和企业主体形成良性反馈机制,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促进企业进一步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进步则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带来更好的外部环境。另一个含义则是不同所有制内外,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良性合作,国有企业拥有资本优势、规模优势,而民营企业则有理念优势、活力优势,一个更加了解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一个更懂得市场需求和产业趋势,要通过顺畅体制促进两者间合作,消除资源流通壁垒。
正如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所说,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才是技术创新成果巩固下来并进一步实现新的技术创新的关键。我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就要将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促进相关体制机制革新,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夯实基础研究实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