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在锻造人们的心灵情感品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运用蕴含其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对于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领悟中华美育精神的精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的发展。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自然宇宙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应“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人三才相生共存。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感悟天地的仁爱和博大,使人的生命趋于至善,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这种人文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一直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如“安贫乐道”的人生幸福观使人们感悟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富贵,而是探求天下之道。在《论语》中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古人的“乐道”是一种认知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受,一旦拥有这种感受,哪怕物质生活再贫困,也能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积极之处,就在于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塑造更加健康的价值观念及精神面貌,如“礼乐教化”的美育原则、“内圣外王”的做人准则、“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入挖掘传统器物文化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中国古代诗文、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和戏曲等本身就是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民间工艺,到饮食文化,再到名胜古迹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国原始彩陶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的花瓣纹彩陶盆,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能在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中国远古青铜器也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西周早期的伯矩鬲等,体现出中国艺术厚重质实的一面。中国古代建筑,从有据可依的西安半坡原型住房和大型房屋开始,就一直与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如“天圆地方”体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后来又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丰富。陵墓雕塑的优秀作品如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乾陵的飞马等,宗教雕塑的优秀作品如敦煌彩塑中的菩萨,都是世界一流的艺术珍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与明清小说,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文学中的积淀。传统器物文化资源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乡规文化之美,阐扬光大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价值。传统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所创造、共享并代代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如传统节庆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以古代各民族流传的民歌形式,反映出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更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乡规民约自发于民间,具有乡土性和区域性,紧紧围绕着乡土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事物、人情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遵守。传统乡规民约虽然各具特色,但普遍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各安其生、调节矛盾、整肃秩序的内容和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观念,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体现。对其深入挖掘,对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祖国青年一代,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