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重大部署,明确了耕地保护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大任务。我们应系统谋划、科学布局,采取有力举措,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打牢基础。
充分认识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大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需坚定不移抓下去。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对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保障在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是通过工程、农艺等措施改造提升农田质量,达到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且能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通过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布局,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以农田质量的有效提升弥补我国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基础支撑在高标准农田。农业强国首先体现在农产品保供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高。实践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能一般提高10%—20%;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肥、药、水的利用率一般提升15%—30%;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固根基、扬优势,加快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抓手在高标准农田。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现代化水平,能够有效带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实现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高30—40个百分点、机械化水平高15—2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高40多个百分点。
准确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0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在极端气候影响和灾害频发多发的情况下,多年来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均递减9%,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为支撑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任务还十分艰巨,面临许多挑战。总体上看,我国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要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任务十分艰巨。而且,以前按照先易后难顺序开展建设,容易建设的地块优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剩余要建设的多是位置偏远、地块零散、高低不平、土壤瘠薄,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还应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益性强,投资需求规模巨大,筹措建设资金面临新挑战。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物料和人工成本上涨迅速,加之地块建设难度加大,亩均建成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配套水平、工程质量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田块平整、道路、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完备好用耐用,还需要配套水肥一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装备,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需求。当前,受各级财力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水平与实际投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设施综合配套、提升建设质量、提高抗大灾能力、延长工程使用寿命等方面还有很大潜力,迫切需要加强资金保障,提升建设水平。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确保建设任务落地。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需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并重,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坚持拓展建设规模与提高建设质量并重,坚持工程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优化建设布局,完善建设内容,突出建设重点,加快建设步伐,持续加强政策和资金投入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农田建设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统筹抓好规划布局、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营管护等工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与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制定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区域布局、重点内容、分省任务、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在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在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公益性,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指导各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合理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强化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四是创新机制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充分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潜在价值,探索公司化、平台化、市场化建设模式,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整区域建设高标准农田试点,率先把有条件的重点市、县、灌区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五是抓好督查激励。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和跟踪指导,强化质量管理,提升建设成效。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要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树立奖优惩劣鲜明导向,确保建设任务落实落地。
作者:郭永田;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