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优先发展战略带来城乡二元的消极影响,乡村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因此,在村庄规划与建设中,不少人认为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按照“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的理念,将城市建设简单地复制到乡村。
在近些年的基层实践中,不少地方编制实施了整村大拆大建的“农村现代化”乡村发展规划,缺乏对各类村庄传统建筑、文化遗址遗迹的有效保护,很多代表村庄记忆的文化元素被破坏。
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盲目建设村广场、文体设施。乡村房舍、乡村道路设施普遍向城镇看齐,用城市绿化办法绿化村庄,不种庄稼种名贵花木,以城市的“阳春白雪”全面颠覆乡土的“下里巴人”。“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的“农村现代化”,既失去了乡土特色,又偏离了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
乡村振兴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复刻城市,村庄的规划布局必须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规律逻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立体坐标进行战略定位。
村村有变化却是处处皆一貌。调研发现,虽然乡村面貌发生了变化,但地域特色与乡村风貌不明显。如一些地方的村庄统一刷成白墙或红墙,成为外形雷同的清一色“穿衣戴帽”。不少地方在村庄整治中,注重整齐的村貌建设和统一的硬化、亮化、美化,盲目模仿,内容趋同。尤其是蜂拥而起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也大多缺乏对乡村内在特色的挖掘,千篇一律,缺乏地域文化个性。
除了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不少地域和民族特色外,很多村庄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的乡村已经越来越缺乏地域特色。南北一个调,东西一个样,没有了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城不城、乡不乡的“千村一面”现象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