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结案件14.5万件,制定司法解释114件,发布指导性案例119件;地方各级法院审结、执结案件1.4亿件,结案标的额37.3万亿元。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手捍卫法律威严,一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实际行动助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惩恶,促进平安中国建设。近年来,人民法院依法严惩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等犯罪。坚持依法严惩方针,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审判执行任务。针对群众关注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危害安全生产、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孙小果、郭文思等案件的宣判,让人民群众大快人心,也体现出人民法院通过有力、准确的惩治,充分发挥刑法的惩罚、震慑和警示作用,促进平安中国建设,为新时代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作出重要贡献。
扬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了定分止争外,还充分发挥价值评判、示范引导作用,明规则、划底线、扬正气、树新风,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近年来,人民法院特别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案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出去,让道理更加清晰、法理更易理解、情理更获认同。在一例丧子老人沙某某诉袁某某的探望权纠纷案中,人民法院判决沙某某可对孙子女“隔代探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捍卫了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体现了司法的温度;在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民事公益诉讼案中,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引导广大民众崇尚英烈,捍卫英烈,学习英烈,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便民,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巩固提升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和人民法庭建设成果,线上线下融合的诉讼服务。例如,一些法院设置了夜间法庭、马背法庭、车载法庭,彻底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法院从便民角度出发,为人民群众努力提供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方案和权利救济渠道,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努力加强矛盾源头预防化解,方便群众公正、高效、实质性地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定分止争,实现公平正义。这一系列措施,极大降低了群众和企业的解纷成本,提高了违法成本,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