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热点
科学教育当从娃娃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如何在为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笔者认为,这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丰富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科学发展的不同时代,教育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在科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剥离的背景的今天,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或是将长期沿用的尚不完整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全称教育观念”,更进一步说,将政府、学校、师生、家庭各方对教育的理解充实为包含科学的更为完整的教育。如此,相应的教育学与教育史、教学法的教科书也应当对科学教育的发展进行更加完善的梳理和呈现。
对教育观念全称理解需要对教育认知过程的整体理解。尽管一百年前陶行知等教育学者就从先验论转向了经验论,但这一转变在当下教育体系内尚未彻底实现。先验论假定人类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的职责就是将这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授给下一代,它所涵盖的教育内涵与行为都是有限、不完整的。而经验论则并不否认未来一代要有选择地接受前人的文化和知识积累,但认为人类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直接探获新知的能力才是教育的完整责任。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正是人类不断探获的新价值、新知识、新技术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包含科学的教育不只是内容范围变得丰富博大,更主要的是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方法体系、科学精神等质性要素的充实,这可以整体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拓宽受教育者视野,提升人的认知与辨别能力,有利于形成更健全的人格。忽视、排拒科学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中心智健全的人,也无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这也恰是当下我们当解而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应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以全称教育观念开展教养。反观当下的教育实践,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和精力被投入到学习有限的知识和应对选拔性考试中,在尊重并支持个体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总而言之,真正推进科学教育的起点在于确立包含科学的全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的视野和格局,提升科学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权重,打通学生亲近自然、参与社会、探索未知新境的通道,将他们从被挤压的时间、空间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的机会,创造从幼儿到成年连贯的真理探索体验,不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研究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未发现的新理。当然,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还需同步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改革。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7日 02版)
议论文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高票通过。修改后的立法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修改立法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确保立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将产生深远影响。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到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先后56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小院议事厅”到“板凳民主”,从线下“圆桌会”到线上“议事群”,中国人民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摸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形式,为中国民主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事实证明,中国式民主行得通、很管用,中国人民的民主自信更加坚定。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真正把14亿多人民的意愿表达好、实现好并不容易,必须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早在1954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被写进宪法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亿万人民共绘恢弘史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中国人民进行强国建设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铿锵步伐。
尹双红;《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7日 第 04 版)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春风起,春雨来,收获了“十九连丰”的田野,又迎来新一季的耕耘。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5500多万亩,冬小麦、冬油菜的春季田管加速推进,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进入育秧高峰期,西北春小麦陆续开始播种。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站在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的新起点,仍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无惧风浪起,须有压舱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即使丰稔连连,粮食安全依然不能轻言过关,粮食生产依然须臾不可放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醒我们,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春播春管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赢打好这一仗,对于夺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目前,夏季粮油生产基础总体较好,但也面临苗情复杂田管任务重、粮食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等问题。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把重农抓粮的各项措施抓得更紧、落得更实。从政策层面看,今年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权重将加大;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协调提前下拨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有利于提振信心,增强底气,托举“粮安”。
从长远看,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要把“靠天吃饭”的耕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把“木犁耙”“铁把式”换作“金扁担”,让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惟其如此,才能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稳固大国粮仓增添不竭动力。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放眼广袤田畴,新的丰收正在生根发芽。
朱隽;《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7日 第 05 版)
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更多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技术的发展,既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必须顺应趋势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建设,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为人们共享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为内容创作拓展了空间,有利于生产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比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今年年初推出的动画片《中国奇谭》,将新的制作技术与传统动画美学结合,通过CG(计算机动画)、“三渲二”等技术手法对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全新解读,受到观众好评。这充分说明,运用好数字技术,有助于生产更多形式上融通古今、视听上虚实联动、审美上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更多人。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数字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反过来又会对数字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带动数字技术持续迭代创新。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繁荣有机融合,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就能不断激发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潜能。
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如今,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移动化、视频化趋势,互联网视频越来越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形式。在哔哩哔哩,通过平台提供的数字技术支持,有超过23万UP主(上传者)通过虚拟形象和用户交流互动。不少创作者在视频里展示非遗技艺、制作传统美食、演奏传统乐器,用影像记录生活的点滴变化,向海外用户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今天,世界比以往更加期待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手段,讲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促进各国青年的交流与对话,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文化繁荣发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抓住数字发展机遇,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出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必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者陈睿为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7日 第 05 版)
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政治本色。新征程上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就是要认真汲取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深刻把握其时代内涵,让勤俭节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提供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
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
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
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勤俭节约精神不仅是个体修身之基、家庭和睦之要,也是治国兴国强国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感叹,道出了勤俭节约的重要地位。“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反映出的是人格修养,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勤俭节约精神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回首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峥嵘岁月,勤俭节约贯穿始终。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创造彪炳史册的伟业,都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密不可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节省运动,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处于抗战困难之时期,要纠正浪费现象(如以饭喂猪,以米换面、换菜等),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一颗饭”,在战士中进行“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节米一斗救人一命”的教育,显著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能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面“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强调“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依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挺过一个个难关,踏平一道道坎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复强调“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提倡在生产中“杜绝各种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必须再一次向干部和群众进行教育,我们是个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坚持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力破除奢靡享乐之风,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砥砺坚不可摧的意志,强调“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宣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改、传统美德不丢,厉行勤俭节约、弘扬优良作风,恪守为民之责、激发奋斗之姿,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征程上,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更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更须激发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要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发挥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带头坚持勤俭节约,争做勤俭节约的标杆,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要融入日常,贴近生活。人是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人的德性也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杜绝铺张浪费,这种融入日常、贴近生活的勤俭节约精神更加鲜活、更可感知、更易遵循。
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要注重经常,久久为功。要坚决克服时紧时松现象,坚决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焦躁心态,把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性任务,锲而不舍、持久进行,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只要每个人都坚持从平常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一锤一锤接着敲,持之以恒地将勤俭节约精神弘扬下去,就必定能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必然会让勤俭节约精神永远绽放时代光芒。
(作者:谢卫平,系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
策论文
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意志,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最为关键、最有成效的一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党和国家深入持久的自我革命。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打虎”“猎狐”“拍蝇”多管齐下。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制度优势、法治优势反腐败之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我们党始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近年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被坚决惩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站稳人民立场的反腐败斗争,让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赢反腐败斗争,须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因此,必须推动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常态化、具体化,确保党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主动权。近年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检察机关与司法机关逐步建立起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办案程序和工作机制,合理推动腐败治理效能不断提升。面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以及新型腐败、隐性腐败带来的挑战,唯有更充分聚焦、精准施治,形成多层次惩治腐败的合力,方能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打赢反腐败斗争,须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将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标本兼治、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一是把握“不敢”这个前提,通过健全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打通各类监督机制,强化监督监察的震慑效应。二是着眼“不能”这个关键,进一步健全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强化权力制约。三是不断加强新时代干部的廉洁文化建设,完善干部选拔考核评价体系,固本培元、提高党性,从源头上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机关,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自古以来,我国政治理念就强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左传·桓公二年》中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论语·颜渊》中有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自身管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提高觉悟认识,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筑牢思想防线,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面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永远吹冲锋号,综合发力、精准施策,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各项具体部署,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中国人民续写改革发展新奇迹。
(作者张鹏举,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7日 02版)
经验交流材料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单县通过建强“头雁”队伍、党建引领乡村善治、创建示范片区等实践,不断拓宽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我们在农村实施“头雁工程”,健全专业化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做好选拔工作,制定15项基本标准、5项提升标准,选优选好“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做好培育工作,发挥乡镇干部传帮带作用,协助村党组织书记把方向、定措施、促发展;做好管理工作,建立村干部在岗值班、入户走访等制度,加强评估考核;做好激励工作,建立待遇逐级提升等机制,对专业化村党组织书记按照相关标准给予奖励。通过探索构建选拔任用、教育管理、激励保障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确保农村党组织干部队伍有本领、能担当、活力足。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关键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设立了“头雁”工作站,组织区域内“示范”村与“强基”村党组织书记结对,开展产业帮带;聘任党群工作协理员,组织党员每人帮联多户群众,助力乡村治理。同时,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创新设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功能型党组织,统筹相关网格内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等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同步下沉35项为民服务事项,组织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活动,举办乡村夜话等活动,形成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志愿服务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持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就能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在培育产业的过程中,我们立足实际,找准特色,注重党建引领,做强示范片区。遵循“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近”的原则,我们建立22个示范片区,推动村党组织跨村联建、融合发展。一方面,成立片区党委,加强干部统筹调配、经费统筹使用、活动统筹开展、工作统筹考核等,统一调配1372名干部人才,整合70%以上的乡村振兴资金,协调使用土地、车间等资源,增强片区发展活力。另一方面,立足片区资源,整合资金1.2亿元,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青山羊养殖、中草药种植等品牌产业。把示范片区做大做强,形成相对成熟的机制,总结可以推广的经验,对其他片区发展优势产业、塑造发展动能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是必须写好的一篇大文章,需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踔厉奋发、埋头苦干。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耿振华为山东省单县县委书记);《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7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