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2022年1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E州拥有35个A级旅游景区,各级文保单位274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44项,形成了“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云锡矿业、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除了作为旅游物质载体的实体资源之外,在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国门文化、农业文化、红色文化的交相辉映下,保留和传承了世界最长的宴席——哈尼族长街宴,以及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阿细跳月、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哈尼古歌等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E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歌舞灿若星辰。走进E州,就仿佛走进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哈尼族“十月年”“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
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出了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彝族海菜腔、阿细跳月、乐作舞、烟盒舞等绚丽灿烂的民间歌舞文化。
劳作时,唱起欢乐的《四季生产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获时,跳起《乐作舞》,释放劳作的辛苦压力,传递丰收的喜悦心情;开心时,在酒桌上唱起《哈尼哈巴》,回味祖先的艰难成长故事……
这一直是勤劳善良的E州哈尼族同胞惬意的生活状态,一度羡煞旁人。生活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同胞用歌声唱给世界听。
2015年,作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唯一的驻场演出节目,《哈尼古歌》远渡重洋,代表E州、F省、中国气派登上了世界最高盛会的舞台,从当年5月1日米兰世博会开幕,到10月31日米兰世博会结束,历时半年的时间,每天中午11点、下午2点、3点、4点、5点整点演出,每天5场,有时还需要加场。半年时间共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100万人次,成为本届世博会上最受关注、最具特色、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
2019年,《哈尼古歌》在中央党校、中央民院演出同样引起强烈反响,悠扬动听的和声和哈尼农耕文化的优美舞姿交相辉映,让观看演出的师生们对哈尼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了强烈共鸣。
唱响古歌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世代耕耘在大山深处的哈尼梯田,他们崇尚农耕,用歌声传达对庄稼的热爱。
“将哈尼梯田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E州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5年8月,首部哈尼族原创大型史诗舞剧《诺玛阿美》首次在北京天桥剧场亮相便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6年,《诺玛阿美》作为全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的闭幕式演出作品,荣获音乐、舞蹈类金奖,编导、表演一等奖共5个奖项。同年10月,该剧从全国58台剧目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终评,这也是E州舞台表演艺术史上第一次参与这一大奖的角逐。2017年10月,从国内65部剧目中脱颖而出,入选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国内“走出去”优秀项目十佳剧目。
202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绿春县《都玛简收》和元阳县《矻扎扎节》位列其中。截至目前,包含《都玛简收》和《矻扎扎节》在内,E州共有11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63项、州级184项。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72人,其中,国家级14人、省级97人。
E州民族文化发展传承步入辉煌时代。